走下竞技台,咋成了弱者?

2012年07月02日 07:13   来源:红网   李亚丽

  6月30日,退役已经13年的前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冠军徐伟利到医院看病,因为交不起600元的治疗费而泪流满面。目前徐伟利无正常工作和经济来源,也没有医保等保障,身患肾脏疾病的他经常向朋友借钱治病,但根本无法应付治疗费用。(7月1日中国广播网)

  现役运动员,尤其是那些摘过金夺过银的总是给人一种风光靓丽的感觉,他们为国争光,好不神气。何曾想到,他们一旦退役之后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被大家所遗忘,甚至因此过上窘迫拮据的生活,当然也有些运动员退役后从事教练或助理教练等工作。然而,这样的机会十分有限,只有那些做出了卓著贡献和非凡成绩的运动员才有机会,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最终都从事了与体育基本无关的职业。

  退役运动员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早已是众人皆知,许多人把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制度。诚然,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在“举国体制”下,为了摘金夺银、扬我国威,很多运动员都需要牺牲了自己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努力去练习自己的体育技能。虽有一技之长,但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受用,退役后又由于年龄等一些条件的限制,求学和就业的渠道也不多,所以导致他们退役之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但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体制问题,不仅仅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运动员不是终身编制,也不是公务员,不能等着国家来养活,自力更生才是关键。尤其像徐伟利这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退役运动员,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谋求一份工作,怎么样都不至于竟沦落到连六百元的药费都付不起的境地。这归根到底还是自身的原因,毕竟已经退役十三年了,早已应该适应了社会生活。

  我国的运动员从小就开始接受专项训练,习惯了什么事都有人安排好,衣食无忧的生活,突然要自己谋生,难免有点适应不过来。这就需要重新认清自己的定位,忘记以前那些掌声和光环。主动去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重新建立与周围的关系,善于利用身边的一些有利资源,才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

  从当搓澡工的举重冠军邹春兰,到在街头卖艺乞讨的前世界体操冠军张尚武,再到只吃白菜就大饼度日的退役篮球员黄成义,以及如今连六百元药费也交不起的徐伟利,这些事例并不少见。要解决退役运动员的生计问题,一方面,国家应该完善退役运动员的善后保障制度,对退役运动员进行一些就业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退役运动员应该自食其力,尽早做好自己人生道路的规划,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