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媒体报道负面新闻就是不负责任吗

2012年05月19日 08:19   来源:红网   贾春强

  近来,惹人眼球的一些所谓新闻中,不少是负面报道,食品安全、医患矛盾、建筑质量、官员贪腐等热点层出不穷。在一些媒体的炒作下,似乎中国所有的食品都是有“毒”的,所有的工程项目都是“豆腐渣”,所有的公职人员都有问题,似乎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发展前景迷茫黯淡。事实上,这只是个别媒体所营造出的一种错觉。作为媒体,就应该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全面地介绍给国内外读者,毫无节制地纠缠于个别音符,有意无意地抹掉发展成就,这不是一个负责任媒体所应有的报道取向。(5月18日《北京日报》)

  媒体报道负面新闻就是不负责任吗?诸如对于食品安全、医患矛盾、建筑质量、官员贪腐等关乎国计民生连篇累牍的报道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必须翔实予以报道。这些公众切身感受、客观存在的现实,怎会是媒体营造的错觉呢?假如没有媒体曝光,恐怕我们现在还要吃着问题胶囊、喝着含氯可乐、住在被“瘦身”的保障房里而不觉沾沾自喜呢。正是由于媒体穷追猛打的报道担当,在某种程度上净化了社会环境,提升了公众生活品质,捍卫了社会公平正义和公序良俗。

  中国需要怎样负责任的媒体?是不能报道负面新闻,要一味地歌功颂德高奏凯歌宣传形势一片大好的媒体吗?还是即便面对事实真相,为了避免所谓的矛盾也要遮掩真相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媒体呢?若如此,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每周质量报告等都将是极不负责任的“罪大恶极”者,这些虽刺疼公众敏感神经但极受大众喜爱的媒体,是不是应该首先被取缔清除呢?

  不可置疑的是,食品安全、医患矛盾、建筑质量、官员贪腐等负面报道之所以能成为热点,一方面是和公众生活息息相关使然,这也是公众公民意识和民主参政意识突飞猛进发展的有力佐证。这些负面报道不但无损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反而会锦上添花不无裨益。令我们欣喜的是,正因了媒体曝光,污垢丑恶越来越没有了生存空间,社会正朝着越来越健康文明的轨迹运行。换言之,如果一个社会连负面报道都无法承担,怎能经得住历史长河的洗礼,又如何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时,曾为焦点访谈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负面报道高瞻远瞩的包容认可与评价,而不是坐井观天的狭隘和简单粗暴的否决。由此可见,只要是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益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负面报道,我们就要欢迎鼓励。虔诚接纳批评,虚心修正过失。毕竟在社会经济转型的今天,我们还存在诸多不尽如意之处,这些负面报道对我们来说无疑就是矫正、镜鉴,是压力也是动力。可以说,那些勇于自曝家丑的媒体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他们的坚守早已跨越了职业操守的道德层面,他们的执着毫无疑问是责任至上的最高诠释。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