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立碑也成了一种风尚,要不湖北省水利厅也不会针对立碑连续发两次红头文件。报道说,湖北省去年底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已经进入尾声。而湖北省水利厅针对该活动曾发布文件,对塘堰整治立碑的规格、内容都作出统一要求,引发争议。(2月22日《南方日报》)
“凡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其恤民者至矣。”(《明史·河渠志六》)如今,湖北领导干部借冬修水利的时机,在全省整治塘堰20万口以上,让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口当家塘堰,以此带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20多万口塘堰,可谓星罗棋布,不仅能改善农田灌溉,而且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但这好事却被立碑搅得变了味,说立碑“高潮迭起”,又有多少老百姓是真正自愿的?立碑的目的是让时间见证更长,但能否“立”得更长,那要看老百姓是否愿意,他们不愿意,今天立了,明天就可能让它不立,老百姓把它放在沟的两头做过路的小桥,这在乡村很多,还有就是搬回家做磨刀、磨锄头用的磨石。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著名的《立碑》,其意是:立碑以夸耀门阀、颂扬功德之风始于汉代,唐代此风更盛。碑文中所写其实都是一片虚文。“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白居易认为立碑未必可留名,品德高尚,施行仁政才能流芳百世。的确如网友所说,政府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统一碑文,倒不如出台一些好的政策。“做了好事不用立碑老百姓也记得,好口碑在老百姓的心中,靠老百姓口口相传。”
争议最多的是湖北省水利厅发文对塘堰整治立碑作出统一要求;比如碑高度、宽度、厚度等都作了明文规定。比如之后又发文对碑文内容进行调整。比如正面碑文除了写出水塘(堰)的名称外,还需记录塘堰建成年份、面积、蓄水量、灌溉面积、管护责任人,以及设立日期等内容。这也难怪网民要说“管得太细”,老百姓如果自愿立碑,就会自愿掏腰包,至于碑要立多高,写什么内容,那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应由他们自己决定。我常下乡,看过很多石碑,碑有大有小,有的立在路旁,有的立在村前,碑的内容丰富多彩,写的都是歌颂乐善好施者的事迹,这些大都是老百姓真正自愿立的碑,当然是他们自己掏钱。
湖北省“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姓覃工作人员说,“这个立碑政府部门不强求的,但是群众呼声很高,要求立碑做个纪念”。因此,省水利厅等部门就出台了文件,规范立碑的尺寸标准和碑文的内容,不能擅自突破规定的标准。至于立碑的费用,他表示“肯定不会让当地百姓掏”。立碑的钱不会让老百姓掏,那么谁掏?政府掏,难道不是纳税人的钱?再说红头文件规范立碑,可以说,不是倡导胜似倡导。20万口以上的塘堰立碑,按规定每座碑的费用300至400元钱,总费用估计将达到6000万至8000万,这么多钱可以为老百姓办多少实事,花在立碑上,不是劳民伤财吗?
“治潮仅八月,山水尽姓韩”。讲的是唐朝的韩愈到潮州只有8个月,笔架山改叫韩山,鳄溪改称韩江。韩愈作为一个被贬官员,来潮之后,置个人忧愁、不幸于度外,询民疾苦,驱除鳄鱼,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兴学育才,为当地民众切实办了不少好事。潮州人崇尚韩文公,而是在心中,在口碑上代代相传。焦裕禄、雷锋……人们颂扬他们,记住他们,并不是靠立碑,而是心里有他们。所以说,刻碑立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