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一名网友发了一条微博称:他学校有一群拾荒小孩,经常会在他们楼下叫“大哥哥!丢瓶瓶!”但他在教学楼看到,有些人竟然把瓶子挂在窗台边逗这些小孩,让他气愤不已。
人性的善意有时并不复杂,往往就闪现在一瞬间,有时也溃散在一闪念间。从网友微博配图中,人们读到的除了孩子们生活艰辛外,还有戏耍小孩的无良。倘若对此事仅是愤怒谴责,或许我们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从而难以发掘教育意义。
当然,生而为人,对这种现象肯定会出离愤怒。我们最朴素的情感源于:对这样艰难讨生活的孩子,我们本应给予同情和照顾,而不是让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对他们无聊戏耍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看似小事的事说明,在对大学生们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时,更应补上日渐荒芜的人性课。
有的方能放矢。在对涉事学生进行谴责前,必须厘清这终究是个人行为,而不应扩大化至所有大学生。泛标签化的结果,可能伤害更多原本善良的学生。但大量现存的事实告诉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情商和人性教育,已刻不容缓。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类似该事件而言,我们该做的,不仅是在道德高地,进行廉价指责,而应当行动起来:检视自身在生活中,是否做过类似恶作剧,是否有过类似不端行为。正人,先得正己。同时更应以身作则,以点滴行动去影响和引导身边人。重建良性的道德体系,没人是旁观者。
在现在评判日渐功利,教育失却耐心而归于粗暴简单的时代。或许,人性教育总呈现需要仰望的仪式感,从而隔阂了对时机最恰当的把握。在我看来,人性教育并非高高在上,完全可以用“将心比心”一语以概之,最为精准的诠释即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天堂或许距我们很远,但善念当常驻心底。
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能深植涉事者心中,那么可以想见,类似让人既怒且羞的事将失去其生长的土壤,也就会像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若就这事就对涉事学生,或更多大学生,简单粗暴地进行单向度地谴责,无论是扩大还是拔高,都将演变成得不偿失。
现象纷繁热闹,不应掩盖被遮蔽的内容。需要追问和反思还有,这群本该上学读书的孩子,为何沦落到校园捡拾垃圾补贴家用。刨除其自身家庭因素,相关部门是否有失职之嫌:其家庭是否获得最低生活的制度保障,义务教育的阳光怎就没照耀他们?亡羊补牢,最该先让羊圈别继续洞开着。
(相关报道见6月27日《都市时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