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性扭曲的悲剧

2012年03月20日 07:14   来源:解放日报   王少喆
    把“好男人”变成“杀人魔”需要多久?答案是——10年。

    日前,驻阿美军士兵罗伯特·贝尔斯涉嫌枪杀16名阿富汗平民一案曝光,最初,美国公众和媒体一致将愤怒和谴责指向贝尔斯,认为此人一定是十恶不赦之徒,万死难辞其咎。可随着媒体不断挖掘背景材料,贝尔斯的形象在美国人眼中渐渐变得复杂难明:在同僚看来,贝尔斯是“最优秀的士兵之一”,而且“在参军时对当地平民甚为关心”;而住在其对面的邻居也说,贝尔斯是个“顾家好男人”。那么,是什么让这样一个人成了一部冷血的杀人机器呢?

    对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倾向于这样一种假设:这个服役近10年的老兵被4次派往前线的经历拖垮,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折磨的他最终“崩溃”了。那么,令贝尔斯“崩溃”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贝尔斯加入美军,是“9·11”恐怖袭击发生之际;当时,美国上下弥漫着一股“受害者悲情”,参军的士兵也是抱着一种保家卫国的豪情而去的,他们深信自己所从事的是正义的自卫事业。可是,美国先打阿富汗,又侵伊拉克,战争一拖就是十年;伊拉克战争已被证明是根据“错误情报”发动的无谓之仗,而在阿富汗,美军不断的无人机轰炸、直升机空袭、夜袭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伤亡,也使得“正义感”消耗殆尽。面对着漫无尽头的流血和仇恨,士兵们信念崩塌、军纪涣散,也就不难理解了。

    贝尔斯事件给美国社会带来的不仅是震惊,更是反思,人们质问的焦点已经转移到这场战争和美国政府身上。知名反战网站“伊拉克老兵反对战争”的创始人阿伦·休斯认为:“此事件并不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是整个美军政策作用下的结果。”的确,只要霸权逻辑依然存在,只要强权干涉的非正义战争仍在继续,人性扭曲的丑陋行径绝对不会仅仅是孤立事件。

    休斯说,许多老兵都希望“这场屠杀能成为战争的转折点”,但愿他们的希望能够被美国的决策者听到,让贝尔斯从人到魔的悲剧不再重演。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