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海南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花费4000余万元装修办公楼。在装修过程中,大楼主体出现倾斜,成为危房。检测结果显示,该办公楼楼体因装修严重超负荷。该楼已停工一年多后仍未处置。目前,三亚市规划委员会同意三亚中院择址另建新楼。(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8版)
其实,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一栋办公楼,因为赶不上时髦了,要装修,结果没装好,却装成危房了。这就好像一个人要美容,钱没少花,非但没把自己变美,最终几乎将自己变没了,钱肯定没问题,那有问题的只能是花钱的人了。
于是,很多人都怀疑其中是否有啥猫腻,但这得讲证据,光靠感觉是不行的,不过有一点却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在花了4000万装成危房后,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反倒是得到了换个地方重新盖座大楼的好消息。
这真是让人羡慕啊,钱花了,还花得那么浪费与冤枉,连声批评都没听到,怪不得很多办公楼都搞装修,装好了,里外都光鲜;装不好,大不了重来,没有“成本”,谁会去心疼财政的钱,可悲啊。
大楼变危楼的过程让人深思,为什么大楼的改造计划和预算能够一变再变,极其随意地变,谁批准的?有没有对这笔预算进行公示?还有,为什么这么多钱投入改造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却没有人承担责任。往轻了说,这是决策失误,往重了说,这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财,对于这种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正常吗?所以,表面上,让人忧心的是一栋办公楼变成危楼,实际上,是财政预算等方面的监管存在诸多漏洞,而让人感到岌岌可危。
而类似的情况,又是比比皆是,比如某地申请建设资金,竟然多申请很多,问及原因,说是怕预算不够,申请起来太麻烦,不如一次性申请到位,就算追加,也足够了。这是多么恐怖的做法啊!
这一切都在暗示,尽管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逐步在公开,但这种公开依然未触及到财政监管的本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深思的不仅仅是对预算的监管,而更应该是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真正发挥监管的价值和作用。
办公大楼装修成了危楼,可以异地重建,但如果财政预算的监管出现危险情况,比如不被纳税人所认可,又能去哪儿重建呢?从这个角度说,三亚中院办公大楼成了危房仅仅是一个表象的问题,它所能够带来的则是人们对整个财政预算的监管体系,尤其是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的诸多疑虑。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够在财政预算使用以及跟踪情况上给纳税人一个令人信服的交待,一旦出现这种装修成危楼的情况,最终只能将公信力装成了“危房”。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