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态度和见识,是衡量他是不是一个好作者、好导演的重要标志
寻找一个好故事,对中国电影而言是一个特别焦虑的问题。不管是作者还是导演,每天都在寻找一个适合他写作,或是适合他拍摄的故事。但是我想,还有比寻找故事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见识。
一个作者、一个导演能否写出好的作品或拍出好的作品,其实不是最大的问题,比这个更大的问题是见识。看事情是看到10天还是看到10年、100年,他做事的出发点和目标,包括做事的方式肯定是非常不一样的。一个有见识的人,一定能寻找到一个适合他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宽度和深度,一定是跟这个人的见识联系在一起的。
更重要的是,能否寻找到一个好故事,乃至是否在电影中有见识还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每一个细节的态度,能反映出他的胸怀和见识,而这些一定会带到他的作品里。如果在生活中不懂得尊重朋友、尊重生活、尊重每一个细节,他在作品中就很难尊重他作品中的人物。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态度和见识,是衡量他是不是一个好作者、好导演特别重要的标志。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能看出来,中国的导演是多么渴望找到一个好故事,能够利用这个故事拍出好电影。有人说,美国人把故事讲给了全世界的人听,其实我想,美国的导演首先想的是讲给美国人听,美国人之外的人是跟着听。
远见对我们这个民族、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如果大家看过《温故1942》的话,会发现小说里面是没有故事的,在没有故事里面拍出一个电影,在一个没有故事的地方寻找故事,这就叫见识。
(摘自刘震云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产业论坛上的发言 本报记者曹玲娟、姜泓冰整理)
相关评论:
让百姓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人
文化“为人民”需要大发展大繁荣
改革中国文化“走出去”方式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