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国文化“走出去”方式

2012年05月24日 14:12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张国斌

    中国文化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自毋庸讳言。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区域性的战争、贫富差距、环境问题等,依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彰显了弘扬中华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向世界推广优秀的中国文化,向全球展示我们的国际形象,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责无旁贷;而如何发扬并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与感召力,如何在现今多元的文化丛林中培育并挖掘有时代特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任重道远。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动力:消除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片面认知

    历史教科书作为“认识一个国家的窗口”,肩负着向下一代传播世界文化的使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但反映了编纂国对于异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国人民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胸襟。西方国家业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主体,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

    在与法国人交往的过程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

    原来,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在法国人从初中到高中六年所使用的六册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少得可怜。用巴黎圣路易中学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而在高中第三册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安排了整整一章来介绍中国,所论也是从“红色中国”开始,一直谈到“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和“邓小平的中国”,不但内容十分有限,而且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中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课本都是以讲述自己国家的历史为主旨,在介绍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时,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与取舍标准,文化渊源、历史积习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恐怕是导致西方国家不能全面、客观地描述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来到中国,相信他们的亲身见闻将不断修正其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识和负面观感。如何引导在华的外国人正确认识中国,如何通过中国文化有步骤地“走出去”展示我们的大国风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任务之一。

    他山之石:法国的文化推广与文化保护

    位于巴黎的法语联盟是法国政府唯一认可的法语培训机构,以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为宗旨,是法国外交部及教育部下属的非盈利性语言文化机构,成立于1883年,其名誉主席由历届法国总统担任。

    历经120多年发展的法语联盟目前在全球130多个国家拥有近1100所分支机构。该联盟允许其位于世界各国的法语中心采用不同的形式介绍法国文化,但其办学章程必须得到法国法语联盟的认可,其工作受到法国法语联盟的监督。该联盟的条款规定,理事会的工作不收取任何报酬,联盟工作不能介入当地的政治、宗教和种族争议等。 

    在对本国文化的维护与对外推广方面,法国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作为文化大国的法国,其悠久的历史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与我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依靠文化资源上的优势,法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大国之一。那么,自称为“文化民族”的法兰西民族有哪些成功经验呢?

    (一)文化推广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为数不多的设立文化部的国家。文化部对法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据了解,它也是法国政府中支出最多的部门之一。

    法国十分善于把本国的文化推广与国际文化交流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国际合作,在向本国介绍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向国外推广法国文化。从1992年起,法国每年选择一两个国家作为重点,由法国外交部、文化部、法国艺术活动协会及在法国的外国文化中心一起,集中举办介绍外国文化艺术的活动,展示多样文化,加强这些国家与法国的文化交流。2003年至2005年,“中法文化年”的顺利开办就是近年来这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而中国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与法国互办文化年的亚洲国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法国政府和法国的广告宣传公司已经有十来年组织此类文化交流活动的经验,从法国文化年在中国开始后,各个展览火爆的场景可以看出,法国政府的文化推广是卓有成效的,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另外,值得称道的是,法国外交部还通过各种手段,扶持与推进现代文化的发展。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为鼓励当代艺术的发展,法国外交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1%建筑艺术投资的协议,即在翻修或建设公共文化教育建筑时,全部工程款的1%必须用于创作当代艺术作品、装饰新建筑。此举旨在增进风格各异的艺术家与建筑师合作,在传播当代艺术的同时创造出更多佳作。

    (二)文化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自恃优越的法语文化近年来受到了英语文化的强烈冲击。就影视领域而言,美国,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肆虐”让法国电影市场也开始有些招架不住,在电视节目与音像市场方面也是如此,美国产品在法国市场的占有率逐渐迅速提升,如何在加大本国相关产品的开发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本土文化予以保护,成为法国文化事业的一个难题。

    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法国政府选择接受现实,主动出击:

    在语言使用方面,1994年法国政府在议会两院通过法令,严格限制在法语中使用外来语尤其是美国英语。法国政府还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在法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要译成法文。

    在加强电影市场方面,法国政府坚决地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扶持。在法国举办的各种文化节和电影节都开始倾向于法国电影而摆脱美国电影的干扰。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一幕发生在1995年12月28日。法国著名演员德迪帕约和阿兰?德隆在巴黎协和广场上,从片盒中拽出一部美国电影拷贝,然后当众销毁,作为法国电影人对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

    当然,是否应该用如此过激的手法来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值得商榷的,很多人也认为法国政府开始了文化排他主义。美国就指责欧洲,特别是法国政府对其文化产品进行“补贴”,并要求取消美国影视作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配额限制”。不过,种种保护措施所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明显,来自美国影视文化的冲击范围与力度得到了缓和,法国为本国电影文化的发展与推广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在法国文化的成功推广与获得保护的背后,法国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难能可贵的是,法国把文化推广与国际交流密切结合起来,不盲目推崇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流行文化趋势”,不简单排斥以不发达国家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弱势文化群体”,而是以文化大国的姿态与胸襟积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套用巴黎法语联盟主席让-皮埃尔德洛诺的话就是:“我们主张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和英语进行斗争。除了英美文化外,我们应该有其他的选择。”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思考

    中国文化的推广是一项长期、浩大的工程。综观世界,英国文化委员会用了70多年时间,建立了200多个国外分支机构。德国歌德学院用了50多年,在全球发展了144个分支机构。中国的文化推广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文化品种的精耕细作、推广机构的充实,到硬件设置与人员配备,都需要查漏补缺,循序渐进地加以完善。有关方面更应加大对文化推广的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物力等),制定系统的文化推广战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一)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文化推广人才

    推广中国文化的主力军永远是中国人自己。正如美国有的学者所言,外国人再怎样精通中国的文献,他的体会、感悟、理解,总不如中国人那样深刻与细腻。大量深谙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不断成长起来,走出国门,面对面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是文化推广在“软件”方面的必要前提。

    因为基础教育和年轻人兴趣等原因,当代国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已然不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加强文化教育必须首先创造出让更多的人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在努力提高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专业的文化推广人才也很重要。文化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靠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化的运作,如此才能把单个、分散的“文化活动”整合成有规模、成系列、有影响的“文化事件”,提高每次活动的效率与影响力,增进文化推广的广度与深度。

    (二)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开发,传递更多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也影响着世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要想继续发挥对世界的影响力,必须对传统的资源进行再开发,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赋予其更多的特色与内涵,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

    目前,中国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这与我国文化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我国整体外贸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不协调。

    在现阶段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中,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50%以上都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在这些领域,我国的水平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出现外贸逆差的局面自不在话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开发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就会被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口。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例证就是,美国根据我国脍炙人口的木兰从军故事开发制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不但在好莱坞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在我国也热播了很久,不知道国人在观赏这部动画时,心里是否有些酸楚和遗憾。  

    那些推广本国文化比较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才更有利于传播推广。近年来,韩国制作的电视剧从《商道》到《大长今》等,为什么能够在韩国以外的很多地方引起强烈的反响,无外乎其制作者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了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这些作品传达的文化精髓引起了共鸣。同样的道理,日本的动漫、游戏制作在包括欧美在内的许多地区都很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动漫制作绝非浅层的技巧展示与故事表达,而是反映了某种深层的文化思考。

    比之五千年历史中积累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今我们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远远不够。要把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与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国际形象结合起来,形成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名牌。就像一说到童话故事,人们就会想到丹麦;一说到神话故事,就会想到希腊一样。我们必须找出自己的弱点与差距,积极吸取成功经验,不断摸索提高,相信我们有潜力,也有能力“反败为胜”。(三)丰富文化品种与推广手段,创新理念,深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1998年,欧盟理事会文化指导委员会确定,将建设“创造性的欧洲”当作自己的战略目标,由此,以“创造性”为主题的文化推广活动在发达国家全面展开。2003年,英国政府在中国举办的文化活动就是以“创意英国”为主题。事实上,强调“创造性”已成为近年来西方国家文化推广的一个主打理念。

    文化的推广离不开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但是,“创新理念与行动”在中国似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中法文化年为例,在筹备法国文化年的活动之前,“中法文化年”法方协调人隆柏就表示,本次文化年要接触最广大的公众,把一个全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法国展现在中国公众面前。后来他们在活动中安排的《新浪潮——法国当代艺术展》《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法国视野——建筑设计展》等展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而在参加了中国文化年的数项活动之后,有不少法国人表示,感觉中国文化年的活动缺乏这种活力与创意,没有让人看到现代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事实上,中国文化推广品种与手段的重复与单一,早已不能满足世界文化市场的需求。多年来,在对外文化交往中,我们更偏重于表演、展览、举办活动等“动态”的展现方式,诸如出版、媒介合作等“静态”的传播手段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书刊杂志为代表的传播形式,比之活动一结束,各方面的宣传也跟着结束的表演、展览等,其文化传播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其实更为强大。

    在这方面一个很好的实践是,由国家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组织编选翻译的《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丛书。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的巨大文化工程,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程。该项目计划从中国先秦至近代文化、历史、哲学、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中精选出100种,由专家对选题和版本进行仔细的校勘、整理,从古文译成白话文,再从白话文翻译成英文。自从1995年立项启动后,如今已推出近六十种经典名著。《大中华文库》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一次系统的整理与勘误,将更好地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历史文化全面、深入的了解。

    而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兴趣日浓,各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在这个创意至上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文化的推广也因顺应时需,不断拓宽思路、创新理念,使每一次文化推广活动、每一项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的生命力更长久,影响更深远。

    (四)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加强“文化营销”,使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渠道“走出去”

    前面已谈到,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贸易逆差十分明显,这将导致我国在国际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削弱我们的国际影响力。除了缺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产品外,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质与量上皆处于弱势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步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我国和平发展形象、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战略选择。

    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主体——文化企业的培育,培养一批拥有著名文化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经纪机构,以国际化的市场运作水平,到国外独立经营商业演出、展览业务,其核心是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从整体上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力量。

    此外,还应加强“文化营销”,除了依靠政府的力量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如今我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在对外交往中,文化先行、文化搭台、企业唱戏大有可为,对外文化交流也由官办发展到官民并举、友谊之旅与商业之行并重。在文化企业不断开拓商业性项目的同时,一些成功的跨国公司也在发展战略中倾注了对文化的关注、考量,不仅依靠经济思维,还从文化角度思考制订企业的营销推广战略,这是很有远见的。

    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其终极目标是使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渠道走向世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并举。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走在我们前面。我们需要以更多有特色的产品为依托,借鉴本土与国外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杠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使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相结合,努力扭转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进一步开创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若干年前,许多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也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如影随形,“润物细无声”地悄然弥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有人将战争归结为文化的对立和冲突,而文化交流却能消除隔阂。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贡献力量,加速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作为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必将在21世纪全球的文化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目的光华!

    (作者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法国总领事)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