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日前报道,“芒种”时节,第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京闪亮登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这一天,预示着农民开始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而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192幅作品,则是农民摄影爱好者在影像世界里,收割到的属于自己的文化果实。
如何促进基层文化建设有序、健康地开展,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关键所在。这就意味着要让基层百姓切实地沐浴到文化的温暖阳光,进而扭转他们一贯“被动”的地位,由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接受者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质与艺术趣味。这个过程,亟待文艺工作者的“推波助澜”。鼓励农民拿起相机,拍眼前的景、拍遇到的事、拍身边的人,是个不错的点子,实现了“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但这只是初步解决了“有”的问题,要达到“好”的层次,后续的引导至关重要。就像农民种植水稻,播种是基础,要有好收成,如何除草、何时施肥、怎样灌溉等至关重要。
第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的主办方开动了脑筋,创造性地面向全国招募新农村摄影志愿者。他们的任务跟“星探”有点类似,只不过他们“探”的是农民群体中的摄影爱好者,以结对子的方式帮扶,积极普及摄影的基本知识,将“农民摄影家”推向前台。这一次,他们向大展荐稿数占来稿总量的20%,功莫大焉。而且,他们把“农民摄影家”推向的“前台”的确是个大舞台:主办方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大展的方式吹响了“集结号”,向爱好摄影的农民朋友表达敬意。这不得不令人联想起今年3月,基层作家群的代表被邀请迈入中国现代文学馆,文学界以研讨会的方式奏响“迎宾曲”,给了基层作家一个深切的拥抱。两者之间有着隐约的配合与呼应,旨在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激活基层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基层文化建设要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从根本上来说要仰仗基层百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但不能简单地认定“自觉”与“自信”与生俱来,它们既要自然地生长,也需要科学的指引,关键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基层文化建设不能越俎代庖、拔苗助长,对百姓实际与诉求置之不顾;也不能碌碌无为、放任自流,要避免在整体上滑向混乱与无序。基层文化建设充满了“有为”之处,关键是“何为”上的考量。应不断地拓宽工作思路,盘活相关资源,以妥帖而实际的路径,让基层百姓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