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优秀中学”沦为“大学生加工厂”

2012年06月11日 09:58   来源:东方网   狄书爱

  近年来,河北衡水中学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有数百人,被称为超级中学。衡水因此吸引了周边地市的大量“尖子生”。衡水的秘诀就是把学生做题的潜力挖掘到极致,学生连等待打饭的时间都要被利用做题。河北教育厅官员称,衡水充其量只是一个大学生的加工厂。(《新京报》6月9日)

  一所高中,北大清华的升学人数每年达70人左右,并能占据全省高考前200名中的一半,不能不让人震惊。然而,这一被称为“衡水模式”的衡水中学成功的“秘诀”,仍然是以牺牲学生休息时间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为前提的“狼性教育”。但在功利教育盛行的现在,周边县市区甚至北京市学生还是慕名而来,吸引的“尖子生”增多,再加上连等待打饭时间都要被利用做题,在以书本知识掌握和考试技巧为高考获得好成绩“核心内容”的现代高考选拔制度下,衡水中学学生所取得的如此娇人的成绩显然是一种必然。

  这样的“教育神话”其实并不是孤例。媒体曾报道,每年中考创造“沈阳第一”神话的雨田实验中学,老师们提及最多的一个方法是“讲三遍,练五遍”,“把东西都嚼烂了,再让你硬吞下去。”这个屡创佳绩的年轻的中学,因为补课而被查处的新闻早不是一起两起。但正如上述河北衡水中学一样,因为考试中能有如此高的升学率,这样的学校总是人满为患。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优秀中学”成为军事化备考的“大学生加工厂”的背后,是多少本该“人才辈出”的各类创造型人才被无情抹杀或磨去难得人才之个性梭角,一个个生龙活虎的“个性人”,就这样被“加工”成了没有任何独特性可言的“大学生”。

  这实在给中国教育上了一堂生动的功利主义教育课,揭出当前中国义务教育的软肋:“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哪个学校越扎实,便越能取得好成绩。如此“两张皮”的教育现状,根本原因依然是招生考试制度之弊,这一决定着学生前途命运的“招生考试制度”,目前依然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现状。因为有“一考定终身”的“指挥棒”在指挥当前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时间早被其他“考试课程”占用殆尽,其他所有与“考试分数”非直接相关的“体育、艺术、思想政治”等课程都不得不“被忽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应该休息或其他的动手能力等的教育时机,也都被“苦读书”占领得差不多了。

  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学生视力不良及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依然没有明显改善,大学生19-22岁年龄组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事实也证明中国由此产生的“人才”确实并不足喜。在诺贝尔奖等一些世界知名的奖项选拔中,拥有13亿人的中国(尤其是中国国籍人)却甚少能够获得。每年录取地方高考状元成堆的中国大陆最知名的几所高校,在国际高校综合实力排名中一直没有跻入前列,而屡屡拒绝“满分考生”的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名校。而背后则是这样的现实:美国全国性的SAT考试中(类似中国的高考)考满分的学生申请这些学校时,高达61%的会被拒绝。与此相反,中国国内一些中学中,国内高考制度下的“中等生”,不少却成了美国高校眼中的优等生。

  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去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主要看能力和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和才能,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而中国在这方面一直努力去实施的素质教育,在重书本知识而不注重能力的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下,却屡屡打不赢最能适应高考的应试教育。

  其实,中国教育当前并不缺少反思,对人才的重视也上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地,但倍受诟病的高考人才选拔制度屡屡得不到大的改进,屡屡不能科学撑起指挥捧的功能,却让不少人对教育感到了莫种失望。

  日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一名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而受到舆论广泛重视,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某种反思,但一波“重视”过后,依然又是顽固而铁板一块得不到改进的高考制度改革。的确,中国考生以千万人计,改革确实需要缓慢的进程,但摸石头过河的阶段早该过去了,对教育改革的方向尤其是高考改革的做法,其实早就有共识了,为何总得不到更快更有效的执行?谁能知道,在这种考试制度下,有多少本该真正能“成才”的学生为了适应考试而逐渐被“驯化”成为“平庸之辈”?有多少本该能够培养更多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孩子被一轮又一轮考试折腾成了考试机器?

  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改革,再不能摸着石头过河了。否则,当我们终于摸到石头之时,却发现国外一些教育早已在更深更能培养人才的“大海”里地自由遨游了。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