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不公布状元数”是釜底抽薪

2012年06月10日 10:48   来源:中国网   王旭东

  清华大学高考招生工作9日正式启动,承诺不公布状元数,新生不但能收到一份带有自己相片的精美“录取通知书”,还将收到一份由清华大学校长亲自签发的《2012年入学纪念证书》,作为新生的永久纪念。(6月9日《法制晚报》)

  进入一年一度的“后高考时期”,紧接着便是“后高考经济”的升温,以及对高考成绩尤其是高考状元的炒作。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在高考成绩出来前,总会下发“红头文件”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地区、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升学率等具体情况,不得炒作高考状元。文件很丰满,炒作不骨感。纵观近年的新闻报道,“高考状元”的敏感词有所减少,而是以“文理科第一”或“文理科最高分”来代替,以此来规避炒作高考状元之嫌。当然,也有网站专门制作了高考状元网页,不忌讳有关规定。

  炒作高考状元是一种社会行为,更是特定时段的规定动作,似乎成为后高考时期的“必考题”。媒体热衷“炒”,因为有“看点”,放着现成的新闻热点不做,岂不是在媒体竞争中“甘拜下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希望“炒”,因为由此可以“出名”,因高考状元而扬名只是“一小步”,为今后招生领跑才是“一大步”;家长默认“炒”,因为儿女的荣耀就是家庭的荣耀,何况十几年的心血终于有了最高的回报。

  “状元”本人愿不愿意被“炒”?可以肯定,平静的生活被打破,随即被“包裹”在一片赞誉声中,只怕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经历了高中三年日日夜夜的奋战,经历了高考的几天激战,又经历了十几天的等分煎熬,包括高考状元在内的高考生,很疲劳,需要休息。媒体适度地报道高考成绩责任,但如果是追逐高考状元不放,非要挖出高考状元的“背后新闻”或“成才秘籍”,那就是踏上了炒作路。

  除了媒体在炒作高考状元外,还有一种更厉害的“炒作”,那就是对高考状元的重奖。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仅仅一个月时间,获得各方面奖励共68万元。他的家乡南安水头朱子祠基金会,拿出55万元作为奖学金。这位学生一家商量后决定,将其中50万元捐给家乡南安的一所中学。类似的重奖每年都有,今年是否会出现重奖高考状元的情况呢?很难说没有。重奖高考状元将高考状元价格化、金钱化。

  清华“不公布状元数”是一种责任担当,或者说,是一种釜底抽薪之策。针对高考状元,社会需要“少把火(炒)”。炒作高考状元是个“系统工程”,给高考状元“熄火”降温,不能只有高校在行动,相关部门与群体都要严于律己与责任担当。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