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毕业生谭秋韵放弃高考,参与社会公益,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西北大学、威廉姆斯文理学院等8所名校录取。(6月8日《京华时报》)
报道说,中考后,她就开始思考高考的问题,高一下学期决定放弃。他自己认为成绩不错,考北大、清华没什么问题。之所以放弃高考选择走一条全新的、充满未知的、确实充满风险的路,是因为国外的文化,大学的博雅教育体系、学术氛围以及人文社科的底蕴,对她的吸引力更大。
这里,我不想对国内的大学说三道四,只想就她被录取的主要优势谈一些管见。
谭秋韵的优势在哪里?用她自己的话说,优势在于“爱折腾”。小学时就加入北京国际儿童合唱团,高中时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去年暑假,参加PEER毅恒挚友的支教夏令营,去泰国参加了“APEC青年科学节”,此外还热爱旅行,喜欢弹钢琴,又热心社会公益,等等。
不难看出,她的“爱折腾”,实际上就是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力求把它们“做到极致”。这些正是她的优势所在,也是他被8所名校录取的看点所在。
类似谭秋韵这样的成功,并非个例,媒体几乎年年有所披露。她(他们)的学习成长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性的“看点”,学校教育必须认真贯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方针,让学生得到主动活泼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反观我们目前的教育,显然离上述要求还有较远的距离。现今一些学校,不仅程度不同地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尤其忽视和放松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社会实践贫乏,综合素质不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等等。
德是为人之基,其重要性无需赘述。坚持能力为重,就是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尽管谭秋韵目前还不是这样的人才,但是她的潜在能力不可小觑。我想,美国8所名校之所以录取她,也许正是冲着她的这一点来的。
要做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作为学校和教师来说,就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实际,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上来,着力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任何一个学校,如果忽视和放松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即使“升学率”较高,这样的教学也不一定是成功的。
最后,还需提及的是,“高考应试”并非是学生必走的“独木桥”。作为一个学生,只要品学兼优,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可以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并可能经受住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和考验。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