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机场:城市定位的自我“矮化”

2012年05月25日 08:00   来源:红网   知风
    新的宜宾机场将从翠屏区菜坝镇迁至宜宾市西北11公里处的翠屏区宗场乡进行重新修建。新建的宜宾机场更名为“宜宾五粮液机场”,建设用地约为4500亩,预计建设工期为3年。新机场远期按民航4D标准规划,并预留发展空间。(5月24日《华西都市报》)    

    值得关注的是,宜宾五粮液机场是全国首个以企业命名的机场。好在网络媒体给信息传播带来的快捷,让人不至于把“宜宾五粮液机场”当做五粮液酒厂的企业自备机场。但宜宾把当地的特产“五粮液”插入一个机场名,“五粮液”的品牌效应确实是直冲云霄了,然而,作为一个城市主要交通枢纽的“商标”,其内涵却大大缩小了。“五粮液机场”实则是宜宾这个城市的机场,而“五粮液”仅仅是宜宾的一种地方特产,虽说“五粮液”已经具备足够的酒文化,但用“酒文化”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或者文化,无疑会折损该城市的整体形象。    

    这种“创意”的心理,与屡遭社会诟病的抢占“名人故里”颇为相似。看似搭载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愿望,但还是给人以捉襟见肘的“猴急”。假如当地政府有足够的发展经济的宏伟目标,又有实施这些宏伟目标的潜在底蕴,就大可不必拿“老家底”来充门面——难道,宜宾只是一个“酒乡”?    

    机场不同于公交车站,在大多数城市可能是唯一的。尽管坐得起飞机的人一般也知道“五粮液”的产地,但用一个地方特产来命名机场是“大题小做”的。已有网友调侃,按照这种“创意”,北京机场也可改名“二锅头机场”。那么,天津机场呢,是不是可以改成“狗不理机场”——这当然是由“五粮液机场”引发的“发散性思维”。    

    正经地说,一个机场的命名,首先是所代表的城市,或者是其坐落的地名。如果将其视为一个品牌,尽管人们似乎总是在根据需要来编造不同品牌定义,可有一点是共同的,品牌的意义反映了在人的心理深处对品牌的认同与期望。对设计者而言,涉及到个人的经验、文化及知识背景得出的独特理解。那么,将原来的宜宾机场更名为“宜宾五粮液机场”,无非是“插播”了一个企业广告,把某种经济发展手段强加到城市文化中。这必然无益于城市形象。再则,假如把一个机场名当做城市的名片,目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品牌观点并能有效传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品牌的观点是消费者所关心的。这样说来,把一种商品的品牌与地名混淆,撇开“五粮液”既成的知名度,就字面上解读“宜宾五粮液机场”,完全有可能给人这是五粮液酒厂专业机场的错觉。这种信息传播上的误导显而易见。    

    当然,按照“五粮液”当前的身价,已经跻身于奢侈消费品之列,不难想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但是,再当红的角色,也应该有一个定位。一个城市的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是所谓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一个城市的环境面貌,不是一种“酒品”能体现的。而一个可能引起国际关注的机场名,如果被一种“酒品”补写“后缀”,对城市而言,不但缩小了其物质内涵,而且让商业文化挤占了城市文化。对此,不得不说是城市定位的自我“矮化”。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