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淡泊“做官”心理

2012年05月22日 07:19   来源:人民日报   周为民

  永葆党的纯洁性,要求党员干部淡泊“做官”心理,正确对待名利地位,理性看待进退留转。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永葆党的纯洁性,要求党员干部淡泊“做官”心理,正确对待名利地位,理性看待进退留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着做官还是想着做工作,是任何一个领导干部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对待做官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志正则众邪不生。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点是如何对待进退问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进”是为人民服务,“退”也是为人民服务。退下来的同志应退位不褪色,退得健康、退得平和。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就是这样的好榜样。“进”的同志,应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期待。

  追求事业,淡泊名利地位。“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志之媒”。历史上争名者往往未必得名,夺利者未必获利。在名利得失上保持平常心,对名利地位看得淡一些,就不会在名利面前失去平衡摔跟头,就能随时保持心情轻松愉快。“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对共产党人来说,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献身事业是党员干部的真正价值;领导岗位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平台,不是个人谋求私利的途径。应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地位观,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敬畏之心对待“权”,以精进之心对待“事”,老实做人、埋头做事、公道做官。

  相信组织,正确认识自己。领导干部作为组织中的一员,任何时候都要以组织需要为第一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真正把党的纯洁性体现在服务科学发展上,落实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尽心尽责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中。有的同志对职务调整,总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考虑,认为自己条件具备,一旦没有如愿,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是思想不纯洁的表现。干部的提拔使用,应以组织需要为出发点,由组织来确定人选,而不能由个人来挑选岗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的成长进步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不光看到自己的贡献、付出,还要多看看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和帮助。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党员干部党性观念、觉悟程度和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领导干部要履行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职责使命,就必须坚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历来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和标准。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是对领导干部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我们应永远铭记。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热情、对事业执着,珍重人格、珍爱声誉、珍惜形象,就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以自身的良好德行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引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进步。

  (作者为广州军区联勤部政治委员)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教你读懂宝宝常见的三个心理    2012年03月14日
  • ·女人"婚前性"心理大剖析    2012年01月09日
  • ·深圳制定全国首部心理卫生条例    2012年01月04日
  • ·深圳制定全国首部心理卫生条例    2012年01月04日
  • ·解析孩子心理的四大"需要"    2011年12月27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