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央行下调准备金率是及时雨吗

2012年05月15日 07: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朱大鸣

    各行各业的资金面“大地龟裂,草木久渴”,央行终于下雨了。

    央行决定自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第二次下调存准率。也就是说,此次调整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20%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按着存款余额84万亿元人民币来说,这次降准将释放4000多亿元的流动性。周小川此前认为下调存准率无关货币政策松紧,我们不明白,下调准备金为何无关货币政策松紧,市场只看行为,不看表面,明明是在释放流动性,却非要“名不副实”,这会造成很大的混乱。

    这次央行下调准备金,是在各国央行大多都在释放流动性背景下实施的。美国国会议员Ron Paul称各国央行行长“已经在智力上破产”。我们认为,所谓在智力上破产,即是现在央行行长们除了印钞之外,已经没有任何解决办法了,但印钞无疑是饮鸩止渴,将问题向后推延。现在伯南克已经不敢再盲目借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打开美元印钞机了。过去我们一直明确指出,中国物价、房价攀升主要是货币超发所致,也得到不少人批判,如今,这种观点慢慢得到了承认。

    就国内而言,事实上,此前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就有了这种端倪,2012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环比下降0.1%。很多人会说,我们没有感受到物价下降,以至于人们总是对这个数据产生很大怀疑,尤其是白菜价都超过猪肉价了,更是对这个数据的最大讽刺。然而,CPI数据无论真实性如何,CPI下降即为降准或降息做了铺垫。

    房地产资金缺乏早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要不然高利贷也不会那么疯狂,股权投资基金也不会允诺25%那么多的回报,至于开发商跳楼、跑路,除了一些项目做得太差太烂外,更主要的因素就是缺钱。用高利贷的钱等于饮鸩止渴,很多开发商还想像2008年那样扛一年,就能将成本转移到购房者身上了,从2010年开始的宏观调控,至今虽然有些松动,但是总体上来说依然固若金汤。除非国内外情势发生巨大变化,直到2013年调控政策可能还会继续。但是,一些宏观政策切换将会持续,比如说货币政策,还会持续松动,甚至都有可能降息。

    流动性紧张并不一定是整体紧张,更多的体现是结构性紧张。存量流动性早已经是天量,否则,物价和房价不会这么高,民间资金不会那么暗流涌动。但是,天量存量流动性的结构畸形,主要不是基于市场分配,而是基于身份和权力在支配。如此,天量钞票掠夺了实体经济和民间储蓄,将中国经济逼上两难。如果信贷结构不改变,实体经济很难有起色,房地产市场永远不可能健康发展,而且永远充当替罪羊,股市永远都是取款机,中小企业融资难也难以得到解决。

    总而言之,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必须要名副其实,流动性释放结构要合理。这次下调准备金,并没有传递明显的信号,或许,只是两难中不得已的折中办法。

 

  相关评论:

 

  准备金率提至22%以上负效应大

 

  存款准备金率不能孤军奋战

 

  准备金率调整波澜不惊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旅游门票价格不能太高了    2012年04月27日
  • ·B股市场可以休矣    2012年04月26日
  • · 90岁"幸子奶奶博客"走红网络    2012年04月16日
  • ·新兴产业:没有过剩就没有创新    2012年04月13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