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央行第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了。这次提高后,大型商业银行执行高达21.5%的存款准备金率,中小银行执行18%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使得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再次创出新高。这再次彰显央行与通胀作不懈斗争的坚定信心。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5%,涨幅再创新高。上一次创新高是3月份,CPI同比上涨5.4%。5.5%,与一年期居民存款利率3.25%比较高出2.25个百分点。说明负利率水平在加剧,即居民百万存款一年虽然名义利息是3.25万元,但实际利息不但一分钱没有而且还要贴水2.25万元。5.5%,高于CPI全年控制目标4%1.5个百分点,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给全年CPI控制目标提出了新挑战。
这其中流动性过剩,流通中货币过多,对物价形成大的冲击是原因之一。从流动性供应来看,继续充裕过剩对物价形成的冲击力仍然较大。贷款投放虽然得到了一定抑制,但是,商业银行贷款冲动没有减弱,一旦稍加松懈,贷款投放猛增必然卷土重来。各类票据到期给央行形成的投放压力非常之大,特别是外汇储备增速居高不下造成的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势头不减。央行旨在收紧市场流动性来消弭通胀是正确的。
然而,必须清楚的是,存款准备金率是以存款为基数调整的。货币因素推高通胀的一个因素是,负利率驱赶下储蓄从银行流出、流向市场,造成对资产价格的冲击、对物价的冲击、对各种投资品的冲击。如果一边长期负利率,另一边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话,将造成负面影响:导致银行内部流动性头寸资金紧缺,进而造成实体经济资金缺血。
在通胀高企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不能再孤军奋战了。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两个调控手段必须协调配合运用,才能消除和减弱货币因素对通胀的助推作用。今年以来已经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仅仅两次提高利率。当务之急是迅速提高利率,缩小负利率程度,从利益回报上吸引流出的存款回到金融笼子里,然后再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将其冻结到央行,使得上调的准备金率发挥最大调控效果。
同时,应对通胀,防止滞胀,也不能仅依靠货币政策孤军奋战。必须大幅度给居民、实体经济、企业、流通环节减税减费让利,以启动消费,刺激经济,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把过高收费特别是过路费坚决降下来,减轻运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加快改革,解决深层次经济矛盾。遏制居于产业链中间商、咽喉掐脖子地位的国有垄断企业过高利润,比如垄断油企、垄断电企,使得经济基础产品价格回归合理价位,给产业链上其他生产者释放出利润空间,调动其生产积极性。立即启动分配制度改革,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他们应对、承受高物价、高通胀的承受力。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