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制止“房闹”不能只强调契约

2012年05月07日 07:10   来源:京华时报    徐立凡

    “房闹”行为需要制止,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闹”要加以区分。哪些是普通购房合同,哪些确属欺诈式合同,政府部门有必要参与加以区分,进行甄别,并予以追究。

    杭州近三天,连续上演了三场“房闹”事件,场面都蔚为壮观。今年,此类事件杭州已发生近20起,其他地方也时有发生。

    随着楼市调控显效,楼市价格的下调,房价绷不住了,老业主也绷不住了:同样的楼盘同样的配套,后期项目动辄下降几十万,老业主不免有上当受骗之感。但是,过激行为从来不是最恰当的维权路径,更何况,跳脱到了法律边界外的“闹”,只能是南辕北辙。客观地说,“房闹”,于情有据,于法无凭。

    对于“房闹”,强调合同的严肃性,强调契约精神理所固然。但是,仅凭契约为防火墙,恐难平息那些愤愤不平的业主们的火气,相信业主们也并非全然没有契约这个概念。制止“房闹”,政府部门有必要提醒业主,房子既有投资属性,也有商品属性。从投资的角度讲,赔赚风险就是投资者自己承担,交易对手或政府都没有兜底义务,这是常识。从商品属性讲,决定购房就是认可以当时市场价格支付购买住房权利。

    但是,也需要看到,在房屋买卖合同的严肃性背后,并非没有猫腻。阴阳合同有,夸大宣传有,提供虚假预期欺诈购房者的更是比比皆是。对于这些行为,如果只强调契约的合法性,等于默认市场欺诈的合理性。

    “房闹”行为需要制止,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闹”要加以区分。哪些是普通购房合同,哪些确属欺诈式合同,政府部门有必要参与加以区分,进行甄别,该进行法律法规追溯的,应该追溯,即使这意味着不小的治理成本。政策越是体现出对于欺诈行为的零宽容,就越能体现出对于正当购房者利益的维护,这本来就是维持正常楼市秩序的着力点。政府主导下的权利救济路径通畅了,业主们的理性就会增多,“房闹”的空间自然会随之缩小。

    此外,如果楼市虚火不曾烧得过于高烧,那么购房者就不会经历如此大的情绪起伏。情绪性买房,情绪性维权,根本原因在于是在一个情绪性的市场中游泳。

    去除楼市情绪性,恢复楼市理性,不能全看价格指标。涨涨落落本就是市场常态。购房者要认清这一点,管理者同样也要认清这一点。比起房价更重要的是,建立欺诈要受惩、权利可救济的机制。无论是曾经高烧的楼市还是渐趋增多的“房闹”,其实呼唤的都是这样的基本机制。

 

相关评论:

 

网民为啥不支持“房闹”

房闹其实属于无理取闹

“房闹”何以成为维权的不归路?

房价下跌怎么成了“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