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闹其实属于无理取闹

2012年05月07日 08:14   来源:燕赵晚报   北方
    5月3日至5日,杭州接连发生3起房闹事件。导火线都是房价下跌给老业主造成经济损失,开发商拒绝补偿差价。年初至今,此类事件在杭州已经发生近20起。(5月6日《现代金报》)

    卫生部和公安部正在发布通告和通知,严打医闹等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时,“房闹”又横空出世。医闹与房闹性质相同点在于,都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在表达权利诉求。然而,相对医闹,“房闹”所充当的往往是不太光彩的角色。

    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有购买合同,所以一切应依照双方共同签署的购房合同条款为行事依据。房价涨,业主所购房屋增值是好事,但这个好事往往都是业主自己“消受”。如果房价跌,业主就要求开发商补差价,那么房价涨了,业主是不是也该把房屋升值的部分,退还给开发商呢?遵守最起码的契约精神,这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平等、自由、守信的原则和基础。

    房屋做为一种商品,有其市场属性。特别是商品房,其价格制订属于市场行为,买卖也都是双方自愿行为。商品交易完毕,如果溢价,收益理应归商品购买人享有。同理,如果商品贬值,也应由购买者承担。除非合同约定,否则法律不会支持购房者要求开发商补偿差价的行为。购买的房产出现贬值,显然值得同情。但同情和规则,这二者显然不能混为一谈。无论将购房视为消费还是投资,其中的情理与法理都一样。正如有相关人士所说:股票投资赔了钱自认倒霉,凭什么买房不能赔钱?

    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这是国家调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说医闹是患者在医疗纠纷中,缺少权利诉求的途径,那么房闹则纯粹是耍赖,是故意对合同、对契约的违背,如果出现打砸等严重的“闹行”,则应该按照相关法规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