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看,机器替代人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就是如何让被替代的工人能够较快转向新的岗位
前段时间去陕西某县出差,在一家果汁加工厂里,笔者着实被其设备现代化程度之高震撼到了。果汁加工环节,十几台国外进口的大型果汁压榨机一溜儿排开,气势恢宏。这个环节,事关食品质量安全,追求设备高精尖完全可以理解。但在传统上多用人工的苹果运送、清洗、筛选环节,却也看不到人头攒动的繁忙景象,取而代之的也是两条从国外引进再加以改造的现代流水线,只有一两名工人在监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转。
细细回想,这家企业的做法并非孤例。一段时间以来,出差到一些地方采访时,发现无论制造企业,还是加工企业,甚至有些养殖企业,都在惯常吸纳劳动力数量较多的生产环节,增加了机器设备,减少了用工。机器来了,工人走了,真的出现了?
稍加梳理,会发现被机器替代的环节多为设备搬运、饲料添加等,工作简单重复,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企业方面的解释是,按照传统用工习惯,企业要扩大产能,这些环节必须增加工人数量,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对这些脏活儿、累活儿并不“感冒”,想招招不来;而且,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在这些并不创造高额利润的生产环节,若要依靠不断增加工资来吸引工人,想招也招不起。于是,企业只能利用机器来替代人工。这也让人想起了,富士康在前不久发出的豪言,3年内使用100万机器人,以应对用工荒及用工成本日渐上涨的困局。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出于节本增效的目的增加机器使用,一定是算过账的,而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虽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某一阶段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但是我们要看它替代的是哪一部分劳动力。如果只是简单劳动力,而且正是现在供应短缺的那一部分,就不会造成很大的失业,反而正好可以解决局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从长远来看,机器替代人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引擎,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动力,这最终会有利于就业的扩大。
那么,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让被替代的工人能够较快转向新的岗位。一方面,应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具备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找到技术含量更高、更具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同时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让他们即便暂时性失业,生活也有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应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人,接受人的服务比接受机器服务感觉要好,在这个行业人工被机器替代的可行性不高,而且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服务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还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机器来了,工人走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帮他们找到更好的去处。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