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师范大学公布的一份“中国彩民行为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彩民已达两亿多人,其中问题彩民约700万,重度问题彩民达到43万人。(3月26日《京华时报》)
所谓问题彩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陈海平解释为,就是那种买彩票上瘾的彩民,想停停不下来,不买难受,不能自抑。调查显示,问题彩民主要出现在18岁到45岁之间,问题彩民多为高中和大专学历,月收入在1500元到3000元之间,问题彩民绝大多数感觉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属于中层以下,男性彩民比女性更容易上瘾。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这个年龄阶段正是男人养家糊口的时期,但高中、大专学历带给他们的机遇却很少,正常的途径或许很难改变拮据的生活,彩票却给了人们希望。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一个是努力工作而所获不多,一个是不劳而获,中彩收益带给彩民的预期简直太大了。彩票带来的高收益常见诸于报端,高达亿元的回报让许多人投入其中,每个彩民都希望下一个亿万富翁就出现在自己手中。但坦白地说,某种程度上,彩票是中国被合法化的博彩,赌博尚能成瘾,何况这种被合法化的博彩收益。当运气成了彩民收益与否、收益大小的真正决定性因素,人的心理即在此:或许下一个中彩的就是我,靠这种不确定的宿命论调,将大把的奖励投入到购彩票的行列中。
但过犹不及,问题彩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挪用公款、偷盗买彩票,因为买彩票导致破产等,给彩票业带来负面影响。关于买彩票亏得血本无归的事与中彩者的笑脸一起时常登录在各家媒体上。这样的问题该引起高度重视,需要相关举措的介入,问题在于,谁有权利管?该如何管?是权管还是法管?需要注意的是,解决彩票发行制度方面的问题,国家应完善政策,控制彩票的发行规模,优化游戏资源,提升彩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对于发行机构存在的问题,需要立法的必然依靠法律手段解决。
然而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彩民的问题。说到底,问题彩民的问题是心理问题,他们并非发现彩票发行制度当中的漏洞而利用非法手段牟利,而是一方面生活拮据带来的严重的需求压力,另一方面彩票的高收益为他们带来希望,加之一些人不劳而获的心理作祟,使得他们沉迷于彩票带来的财富幻境中。因此,解决问题彩民带来的社会隐患,就需要建立相关的心理疏导渠道,或者专门的“戒瘾机构”。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对心理辅导抱有天然敌意,认为只有神智失常的人才适合去那种地方,造成社会上真正能够提供心理咨询或辅导的机构很少,而那种专业性更强的机构就更少了。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最终引发的悲剧事件告诉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就问题彩民的问题,除了在制度上尽可能做到完美,既保证彩票发行制度的信息公开、公正,尽可能减少因彩票引发的腐败,更要对这些彩民的心理问题予以关注。
当然,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要让低层收入看到,缓解生活的压力不仅仅只有买彩票一种,这就需要整个机制,深化社会制度改革、建立福利制度以及增加公众的可支配收入等。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