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作为今年武汉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黄孝河箱涵建成24年来的首次清淤工程全面启动。
大概只有熟悉汉口历史与现实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这样的一个市政工程对武汉意味着什么,其中裹杂着怎样的历史情感与现实困境。
黄孝河是流经汉口地区的唯一河流。但它不是我们日常意义上的河流,24年来,它只是作为汉口最大的排水动脉而存在。它也不呈现自然景观,而是一条完完全全跟随城市的改变而改变的河流。百年前,它是连通六渡桥的黄金水道,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大建设,它被填埋大部,沦为的汉口“龙须沟”,1983年开始的那一场历时8年投入数万人的黄孝河治理大会战,它被改造成为由地下箱涵和明渠组成的排水系统。它的上面,城市发展的快步前行,汉口发展边界迅速拓展,建设大道、黄孝河路成为新兴的城市区域。但是城市扩张在加速推进,城市人口加速膨胀,承担一百多万人的雨污水排放,黄孝河再次以污臭、渍水的形式成为城市环境和城市文明的明显症结,让更新的城市区域后湖地区困扰不堪。
如今,这一被称为武汉历史上最难的清淤工程启动。我想,所谓最难,从表面上看,难在淤积深重,污染多年,工程作业难度大,从内在看,则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条河与城市发展、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建设、发展对待它的态度和方式。这应当是它再次成为宣示城市建设的决心,展现城市改造能力的核心所在。
新闻说,黄孝河记录了汉口的发展。将其放在城市发展的内在机理中来看,这种记录,与其说记录的是汉口的发展史,不如说它记载的是城市改造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史,以及我们以怎样的城市建设去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观念史。
我们当然不是要否认历史,但确实需要在新的城市发展阶段和观念之下,对黄孝河践行新的改造观念。黄孝河是城市公共功能的重要承载者,是城市生活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24年前完成的黄孝河治理工程,是武汉城市建设史的壮丽一笔,而今我们的建设能力、改造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同时,是继续先污染后治理、先淤积后清淤的循环,还是将其改造成为良性、可持续的城市排水动脉,以支撑城市生活的健康运转,真正是一个城市如何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
城市要发展,城市边界的延伸、城市人口的聚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城市排水系统同其他的城市公共设施一样,不可能以一时之功满足我们对城市未来的想象。就像24年前的黄孝河大治理不可能杜绝今天我们面对的环境污染和城市渍水之患一样。
黄孝河的功能,黄孝河的存在形式,伴随着城市生活而改变,因城市发展而转型。现在,它也将因为城市的发展转型而再次转型,不仅箱涵将增强排水能力,明渠也将被改造成为城市景观河。站在历史的坐标上,重新定位黄孝河的角色,重新设置黄孝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位置和功能,这才是黄孝河历史的现实指向所在。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