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成为社会改革的主体

2012年03月16日 10:16   来源:东方网   陆霖霖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结束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中说道:“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进,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3月15日《新京报》)

  对于这段话,很多网友和评论家都持以肯定的态度,认为温总理讲得很透彻。然而,这番话的内涵到底怎么去理解,为什么说改革必须要依靠人民的觉醒和支持呢?

  首先“改革的难度”在哪?依笔者浅见,在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残存下来的一些思想糟粕,在于改革开放过程中传统势力与利益至上观念的对冲,在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创新观念上的落后,以及在于气候、地理、人口、国情等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强大的惯性拖住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说,就是当下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也许就是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考虑。然当下,我们已不再需要激进的、流血的革命,而应是循序渐进的、温和的改良。这种改良同样需要一种自下而上的推进。

  忆往昔峥嵘岁月,鉴古今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有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身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先有文艺复兴,再有工业革命,然后再有之后的种种革命。民众思变则国家变。社会变迁总是启蒙于民众思想的觉醒,所以人民才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其次,来自人民的支持当然更为重要。过去,我们党正因为依靠群众拥护才能打了胜仗,建立起新中国;而如今,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只要是利国利民的,群众又能否积极响应配合呢。如果我们的心都是爱国的,如果我们的愿望都是向往美好的,那么何尝不能以关切、善意和宽容的态度来激励她、鞭策她。记得有句话说:你是什么样的,你的国家就是什么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与其说“人民的支持”,不如说公民意识觉醒,建立起与社会管理者一致的目标,这样才会唤起长久的群策群力、互帮互助的动力和积极性。

  如今很多“网络问政”、“微博问政”不正是体现了这种人民的觉醒和支持么?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温总理能提出让人民成为社会改革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体现了他植根于骨髓的群众观,也表现出他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他把眼光放得很长很远,而就在今天,他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提示。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