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公民“拍砖”,彰显权力伦理

2012年03月15日 07:04   来源:西安晚报   王石川

  3月14日,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称:在网上听到有“拍砖”的声音,我并不感到奇怪,我以为这是正常的事情。群众许多批评的意见值得我们深思,而政府重视和决定的许多重大问题,经常是从群众“拍砖”里头得到的。“我甚至考虑,把一些经常批评政府的代表人士请到中南海,面对面地听取他们意见。”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称,“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政府,充分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应该说,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民众表达的渠道更多,发出的声音更响亮;在公民意识不断勃兴的态势中,民众监督政府的诉求更强烈,评议官员的意愿更充沛。

  现在,有一大问题值得关注,民众批评官员了,“拍砖”了,官员如何反应,是置若罔闻还是恼羞成怒,抑或聆听之后积极纠错?

  毋庸讳言,不少官员闻过则喜,面对批评,有雅量接受,虚心改正,并善待拍砖者;还的官员面对“拍砖”,不删帖、不排斥,更不愤怒,河南省某市领导就明确表示:“就是点名批评我、反对我的帖子,也不要删。一个怕监督的社会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怕监督的群体不是一个成熟的群体。”这种心态很积极,很健康,尊重权利,能够赢得尊重。

  温总理为那些拒绝“拍砖”的官员作出了表率。一方面,认为“拍砖”很正常,不感到奇怪,尊重“拍砖”者“拍砖”的权利;另一方面接受“拍砖”者提出的有益建议或意见,“我甚至考虑,把一些经常批评政府的代表人士请到中南海,面对面地听取他们意见”。

  闻过应喜,不同声音里往往有着真知灼见,批评政府、批评官员是公民权利……这些是常识,那些官员不是不懂,之所以一被批就恼火,表面上看是缺乏对权利的尊重,实际上是权力膨胀的体现,习惯了一言堂,听不进不同意见。为了保障公民批评官员的权益,对那些动辄恶待“拍砖”者的官员就应该问责。因为每个公民都拥有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不让他们说话,或者阻挠民众痛快地说话,实际上已经侵犯了民众权利,甚或再动用权力使他们身陷囹圄,则更于法不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中国从不缺臧否官员、议论政府的人,善待每一个“拍砖”者,这是官员应该遵循的基本权力伦理,也是官员以人为本,提高执政能力的起码素养。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