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回归快乐 还旅游原本的美丽

2012年02月27日 09: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顾 阳

  近日,中青旅在京启动“诚信年”活动,坚决抵制旅游欺诈行为,并发布了旅游投诉指数及《中青旅反旅游欺诈攻略》。据悉,作为国内旅行社行业内首个“诚信年”,中青旅为了确保执行效果,还专门设立了旅游监督员,全面提升了供应商的评价体系。

  在“天价海鲜”、“天价房费”等欺诈事件频现的旅游市场,中青旅此举自然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应该说,旅行社行业近年来的诚信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旅行社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敢动真格又绝不姑息,重拳治理“零团费”,规范管理导游(领队)服务,完善旅游合同,结果是游客满意了,旅行社也赚钱了,可谓双赢之举。

  然而,旅游业是一个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产业,每一个环节中又会牵扯到不同的主体或部门,哪怕在一个细节上出现了问题,也会让整个旅游活动的品质打了折扣。记者就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旅游部门抱怨,“外地游客因为打了黑的士搞得不开心,结果把气都撒在旅游部门的头上……”

  没有诚信就没有现代服务业,也就没有旅游产业的未来。作为一个与美丽相伴的长线产业,旅游业发展容不得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如果旅游业不能彻底根治诚信缺失这一顽疾,最终伤害的还是旅游业本身。

  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离不开成熟的消费者,也离不开成熟的经营者和市场监管者。从逻辑上看,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只有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行业建设才能不断趋向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建旅游诚信,需遵循旅游业发展的自身属性,多方合力齐抓共管,不断夯实诚信发展的基石。

  作为旅游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借助信息化建设等手段,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动态评价体系,及时向公众公布评价结果,做到信息透明、有效引导。同时要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重视游客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作为旅游经营者,也应当摒弃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树立长远经营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正如中青旅总裁张立军在“诚信年”启动仪式上所言,越是在不诚信、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越是需要更多的、负责任的企业挺身而出,直面问题,善待消费者。

  同时,一个成熟的旅游者,首先应该是一名理性公民,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自觉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让旅游欺诈无处遁形。

  回归快乐,还旅游原本的美丽。这不应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每个旅游者都希望感受到的真实体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