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何又重新“合”了起来?

2012年02月26日 10:41   来源:新华网   冯创志

  2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在第一版突出的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写的题目为《农民为何离不开农村合作社》的文章,发出一个问题:“分田到户”多年的农民为何又重新“合”了起来?这个提问意味深长。

  乍一看,农民重新要求“合”似乎是重蹈覆辙人民公社的老路。但经过一番考察后,又会令人释然:此“合”不是往昔行政命令的合,此合作社就不等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就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大县的讷河市而言,全市入社的农民多达5.7万人,占当地常住农户的62%。农民入社比例如此之高,可见合作社吸引力之大。在笔者所在南方一个侨乡县市,农村合作社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统计显示,仅山东省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万个,入社成员350万个。时下合作社之所以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特点之一,是自愿加入。过去的人民公社带有刮共产风吃大锅饭的性质。因此,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而今,合作社从一开始就是自由组合、股份经营、能人当家,依法管理联产联利计酬。农民在合作社中取长补短,团结互助,民主决策,合作社就形成了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团队,既解决了大包干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水利维修,添置大型农具等头疼问题,又促进了合作社的人才培养,还有利于与肥料农药、种子和产品销售商等打交道,该县的高蛋白大豆联合社首次公开招标化肥采购,就吸引了30多家农资生产企业老总。可见,农村合作社显示了强大生命力。这也许就是农民们自愿组合的主要原因。

  当然,农民们的自愿组织合作社不等于政府官员可以当“甩手掌柜”。实际上,时下的农民合作社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合作社区别在于专业性,很多地方专门加上了专业合作社的名称。像新华社记者介绍的黑龙江省纳河市高蛋白大豆联合社就是专门以生产经营大豆为主专业合作社。一旦农民们形成专业生产,就需要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技术销售渠道支持,银行提供资金支持,这样就需要有个顶层设计。

  在一个地方内,假若大家都千篇一律经营一个品种的话,无异于千军万马都走独木桥,最后会因僧多粥少导致亏损,伤害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发展环境大为改善、农民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但也存在众多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起步晚、发展慢,带动能力不强;与龙头企业结合不紧、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善;参与农业保险面临诸多困难;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扶持方式和扶持力度还远不适应其发展需要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不能不引起各地官员的关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因此,当着农民们自愿组织合作社要求后,政府部门应适时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就是一个很实际的支农惠农。

  农村改革顶层设计的意义在于,领导层站在前沿,用科学发展思维和辩证思维及早进行设计,哪些先改,哪些重点改,哪些需要配套,都要未雨绸缪,统筹兼顾,使改革始终朝着有利于调动公众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一改就乱,一乱就散那样的局面。而今,当着农民们由“分田到户”到重新要求走专业合作社道路之际,地方官员更应站在前沿进行改革顶层设计,给予正确的引导。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