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镇江自来水里出现异味,引发当地居民抢购纯净水,抢购风甚至蔓延到相邻的城市。最初官方回应是因为氯气,现在的调查结果是苯酚污染了水源——江苏省政府对外发布消息称,镇江市自来水“异味”原因初步查明,一艘停靠镇江的外籍货轮涉嫌违法排污,导致挥发酚超标。(综合8日媒体报道)
江苏省相关部门的以正视听,直接推翻了镇江此前的回应——如今看来,镇江相关部门当初的回应掺了不少水分,所谓的氯气超标涉嫌欺骗公众,公众猜测的自来水遭受污染属实。其实,是不是氯气超标,并不难厘清,当市民感叹“那个味道重哪,水冲得喉咙辣乎乎的,喝一口就吐了”、当金鱼都被殃及得一命呜呼时,没有深入调查就宣称自来水异味并非污染所致,确实很苍白无力。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来水危机之考,镇江相关部门显然不及格。其实,镇江相关部门没有理由不及格,就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国新办早就提出了“四讲”策略: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令人遗憾的是,面对此次危机,镇江相关部门既没有做到尽早讲,更没有做到准确讲。比如,自来水异味出现后,3日下午3时50分左右,就有市民向职能部门反映自来水中有异味,但镇江市政府应急办当晚10时28分才回应。反应迟缓很可怕,回应不真实更可怕,公众需要真相,真相才能平息公众恐慌,也才能驱赶谣言。在群情疑惧之间,镇江相关部门没有必要捂盖子。
当然,作善意理解,镇江相关部门也许确实不知道一艘停靠镇江的外籍货轮涉嫌违法排污,若真如此,就该据实相告,并立即进行调查,而不是言之凿凿地坚持水异味是因为“氯气投放量增加”,并非污染所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恳地表达实情,能有多难?
倘若明知真相却出于种种原因捂盖子、封口子,或者轻描淡写地淡化事态,就更加不明智了,这样做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因很简单,没有不透风的墙,纸不可能包住火,一旦败露,政府公信力就会流失,公众就会更加反感,甚至以后当他们说真话时,也没人信,当他们诚恳地做好事时,也不被理解和支持。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寒”。一次看似偶然的自来水异味个案,却导致了一场备受关注的水危机事件,它折射出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应对技巧和化解危机之道。每一场公共事件,都在考验政府部门的应对智慧,让“四讲”贴地而行,自信地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策,才能尽早消除危机,政府形象才能因此加分,而不至于左支右绌,狼狈不堪。
镇江自来水事件,该怎样反思?这不独是镇江相关部门需要思索的。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