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3日从公安部获悉,1月22日除夕8时至23日大年初一8时,全国火灾形势保持平稳,共发生火灾1602起,死亡1人,受伤3人,直接财产损失693万元,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的较大以上火灾事故。龙年春节,震耳欲聋的鞭炮和绚丽绽放的烟花,烘托着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与此同时,经历了几个解禁的春节后,“过年放炮”的古老年俗,在今年重又成为公众巨大的心结,遭遇了新一轮涉及安全与环保的质疑。(1月25日东方早报)
度过了几年爆竹解禁的春节,很多老百姓产生了改良这项民俗的念头。截至23日晚,微博上“你认为北京现阶段应该再次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吗?”的投票中,有78%的网民投票给“烟花爆竹浪费金钱污染大气威胁安全应该禁止”的选项。可是,北京市烟花办负责人称完全禁放不可能,这个结论在几年前就得出了,因为古老的民俗自有它的文化活力。对此,实在不敢苟同。诚然,燃放鞭炮是一种有着历史传统渊源的文化现象,但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文明进程,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与时俱“减”,而取而代之是越来越成为众矢之的的陋习。
鞭炮里到底有多少文化?鞭炮扰民由来已久,成为节日期间的一大公害。鞭炮从生产环节就有事故发生,到了运输流通环节,再小心翼翼也难保不出爆炸事故。而到消费者手中燃放,就成了惹祸根苗。不仅容易引发火灾,而且成为PM2.5的“制造商”,造成的噪声、烟尘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去年除夕南京市遍地开花的鞭炮,使得空气质量也一落千丈,倾刻间从接近优良的空气指数从变成“重度污染城市”。今年除夕夜烟花爆竹致北京PM2.5升高50倍,成为龙年第一天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烟花爆竹引起事故频发,安全管理、安全燃放问题成为政府与社会的一块“心病”。据1月21日《武汉晚报》载,因为惧怕鞭炮声,“空巢”老两口连续3年“住院躲年”。不仅仅是过年,平时鞭炮也没少扰民。大凡乔迁者,都会选择在凌晨燃放鞭炮,讨个“越放越亮”的口彩。可邻居们睡得正香却被振聋发聩的鞭炮声所闹醒,影响新一天的生活,有的老人甚至要好几天时间才能还过魂来。试问,这样一个只让个人图一时之快却全然不顾其他人感受和公共利益的陋习,还有什么文化可言?!如果说还有文化的话,仅剩下奢靡浪费、攀比排场、乌烟瘴气、噪声四起、酿成悲剧的“恶俗文化”了!
不错,在现有政策下,政府部门通过提高产品环保、安全性标准以及如临大敌的监管措施,引导文明、理性燃放,减少烟花爆竹的危害。今年,公安部在全国部署集中开展“清剿火患”战役除夕夜查“零点行动”。除夕当天,全国公安机关共出动警力20.8万人次,检查并消除火灾隐患34万余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一片解禁声中,人们往往乐以忘忧,随意燃放的危害性被抛之九霄云外。鞭炮在一些大城市“禁改限”,禁了放,放了限;出大事,再来禁,步入管理怪圈。可在香港,每年春节要搞烟花会演,集中燃放,让市民一睹为快。对市民单独燃放鞭炮一律禁止,取而代之以象征性的电子鞭炮,既有热烈喜庆气氛,又维护了公众健康安全。为何香港能做到的,我们做不到?公民环境权启示,你有你娱乐喜庆的权利,可以采用一切不妨害别人的方式。但我有我宁静祥和的权利,请别强制震动我的耳膜。当燃放鞭炮的娱乐权与公民的安静权、公共安全的隐患狭路相逢、无法融合之时,禁放就是其中的一个选项。告别陋习,禁放鞭炮应成为低碳过年的一大时尚。对此,政府部门必须知难而进,拿出零容忍的法律法规来应对鞭炮之害,而不能以“文化风俗”为托词,一曝十寒,放任自流。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