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缺钱缺人”双重困局的背后

2012年01月27日 06:56   来源:红网   禹海君

  近日,媒体报道湖北一所农村小学缺钱缺人,学校有140名学生,包括校长在内只有7名老师。校长坦言,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数年没有“新鲜血液”加入。有教师向媒体反映,教师收入低微,谈论工资感觉受到屈辱。(1月26日《新京报》)

  笔者出身农村,对报道揭示的种种现象有着诸般共鸣。有人曾这样形容当下中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几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乡村教育的车子,吃力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乡村小道上,尽管艰难,但乡村教育的车子仍在向前行驶,尽管瘦骨嶙峋,但这些马儿仍倔强地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

  那些瘦骨嶙峋的马儿,无疑就是乡村教师最真实的写照。尽管这个比喻并不恰当,但却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下一个普遍的现实。教师本应该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更应该享受到每个人尊敬的目光,可事实却是,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却拿着可怜巴巴的工资,一个人干着数个人的活。相比而言,那些在城镇学校里教书的老师们则幸运多了。

  由此,必然导致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无心干好本职工作,要么寻找关系走后门调走,要么转行从事其他职业,孩子们的教育自然而然要受到影响。平心而论,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没有理由苛求连基本生存和发展都艰难的教师拥有一心扑在教育上的高尚,因为这种苛求说到底是自私的。然而,我们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激增,媒体报道,至2011年年底,全国财政收入达103740亿元。既然政府财力愈加雄厚,何以还会普遍存在农村小学“缺钱缺人”的怪现象?我们看到的是,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多年来连续欠账,相反,政府财政预算却在不断为三公消费不断加码,无论中央还是地方财政更倾向于投入到一些能够拉动GDP的领域,即便是现有的教育投入,大部分又被公办学校、城镇里的学校瓜分,分到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的则如杯水车薪。

  当乡村老师为谈论工资感到屈辱,农村小学为“缺钱缺人”发愁,某种程度上说,恰恰是中国教育的耻辱。教育是立国之本,强民之基,若不能更好地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双重困局,教育便无从谈起,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更会是空洞的梦想。因此,笔者希望,国家能够从加大投入、调整布局、完善资源分配等方面入手,切实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能否纾解乡村教育面临的双重困局,拷问着执政者的责任意识和施政智识。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