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从1997年到2009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64所。2011年,正是撤点并校走过的第10个年头。然而,在这一年的最后两个月,两次校车事故让撤点并校又置身于舆论的漩涡之中。(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最近“校车安全”一词最为火爆,如果没有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校车发生的特大交通事故,没有20名幼儿的遇难,谁也不会想到孩子的上学路是这么不安全。
孩子的上学路为什么变得不安全了?的确与消失的校园有关,这些年我们一味地提倡城乡一体化,一味地倡导均衡教育,结果就是小村子并到大村子,小集镇并到大城镇,一座座小学校、农村学校在逐步消失,学生上学离家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艰难,家长越来越不放心,陪读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笔者小时候是在农村读书的,5岁就上了学前班,当时的农村小学每个行政村就有一个,班级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学生虽不多,但老师却非常全,有当地的,也有上面分配来的。学校离家也就两里路,除非下大雨、大雪,家里人才接送,那时候的学习经历到现在都是一个美妙的回忆。现在回去再看,学校早就没有了,村里的小孩要么随打工的父母外出读书,要么到离家5公里以外的学校读书,一早就出发,中午吃早上在家带的饭,下午4点半放学,上学、放学的路上要经过一条马路,每天车水马龙,很不安全。这还是近的,孩子们上初中,就要到15公里以外的镇上,要住在学校,一周才回来一次,小小年级就离开家,家长怎么放心?安全怎么有保证?
就农村小学(包括农村的幼儿园)来说,一个村民组保留一所是完全必要的,虽然教育部门会说没有多少生源,学校资源浪费了,但是,我们应该想到没有生源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给撤并了,小学生上学不方便了,只有随打工的父母外出,甚至就此辍学。教育部门会说老师在基层心不定,不愿意扎根基层,而实际情况却是老实人永远吃亏,家里有权有势的孩子留在最好的地方,无权无势的孩子只能在偏远的学校当老师,他们要么想办法跳槽,要么凭借自己的能力考研离开。造成这样的情况,责任在教育部门师资力量配备的不均衡,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用人制度的不公平。
《校车安全条例》的出台实属“亡羊补牢”,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可能是一阵风,时间长了又成为泡影,只有再出大的事故,人们才会想起还有这个《条例》,花了一大堆钱,不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再好的校车到最后都是政府、学校的负担。
消失的校园才是校车事故频发的最大诱因,让六年级以下的小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才是安全的最大保证,这也是让家长彻底放心的最好办法。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生命为代价,不能为了增加几百亩地、增加成百上千个城市人口就让学生的上学路成为“伤心路”,甚至是“不归路”。
每个村民组保留一所小学,这不是什么难题,它的投入远远比校车的投入要小,它的安全系数远远比《校车安全条例》要大。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