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间不信任引发的冲突,近来此起彼伏。深圳“八毛门”尚未关上,广州“录音门”却又打开。11月3日,又有媒体报道,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红十字会医院发生“错把早产儿当死婴丢厕所”的事件,引起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
任何深刻的社会矛盾都是有着现实的基础的。医患之间确实本该目标一致、相互配合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之所以形成矛盾激化的冰冷现实,主要因为两点:一是因为财政投入明显不足,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导致大检查、大处方、过度治疗愈演愈烈,医患利益冲突日趋激烈;二是一些医疗机构和医生医德沦丧、唯利是图、漠视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使得患者对医疗机构信任度急剧下降。这两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又何谈医患之间的和谐互信呢?
这一点,连广州“录音门”当事医生王波也不否认。他一方面表示,患者家长不配合治疗、全程录音之举,令其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极度疲惫,甚至萌生退意;另一方面也坦言“现在医疗行业确实有不少问题”,连他自己心脏不舒服,去省人民医院看病,也要找他的同学。他认为,政府对卫生投入少,把医院推向市场,医院医生也肯定有很多不足,结果患者的不满都归结到医院身上。
可见,医患信任危机的背后是公共财政供给匮乏而导致的强烈的群体性焦虑。要化干戈为玉帛,必须消除矛盾产生的根源。寄希望于医患任何一方委曲求全,放弃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权利主张,绝非治本之策。
退一万步讲,就算所有患者都能理解和接受某些评论者的“良苦用心”,一致选择“无条件信任”的立场,医患矛盾就真的能够化解吗?显然不能,如此一来只会助长矛盾另一方既有的逐利冲动,使得原有的“看病难、看病贵”局面更为恶化。
笔者相信,医患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相互间信任崩溃、“暗战”频发的现状,也都看得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医疗过度市场化之根。基于此,笔者认为,“无条件信任”这一主张貌似理智,却纯粹是缩头哲学,根本无助于矛盾的化解和问题的解决。真正化解医患矛盾的治本之策,还是卫生部部长陈竺先生在11月3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所说的,“医改就是要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