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年10月20日 07:09   来源:长江日报   刘敏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18日闭幕,全会聚焦文化议题,审议并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并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这是十七大以来文化命题首次成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显示国家在战略层面对文化建设的重大关切,标志着决策层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文化建设对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没有人民精神与心灵世界的极大丰富,就不可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传统上就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社会极大进步,国际地位与日俱增,理应有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文化发展状况。如何突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如何释放文化活力与创造力,实现文化发展繁荣,关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贯穿整个改革开放始终。今天,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既是过往思考与历史成果的继承性发展,也是对当前形势作出的准确判断。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十二大到十四大的十五年间,中央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十五大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清晰标明了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清醒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对独立性。到十六大,文化被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立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文化双重属性,从而明确了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这被认为是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由此启动。

    十七大、“十二五”规划均以专门章节论述文化建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格局正在形成,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当前,国家发展更注重科学、全面和均衡发展,更注重以人为本,文化走出国门的愿望变得强烈,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向多元,文化权利意识、文化共享意识不断增强,这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文化体制改革注入新的内容。

    文化建设既指向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也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确立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文化作为社会事业,政府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来,作为市场产业,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需要得到尊重。同时需要认识到,文化相对于政治有其独立性,文化消费不等于文化,消费文化的繁荣不等于文化的繁荣,除了政府和市场的驱动,文化的历史性、社会性和方向性都应该得到重视,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全面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提法的意义所在。

    人民的实践是文化的源泉,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和丰富性,是国家文化实力和文化话语权的基础。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靠创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破除文化创造的种种阻碍,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