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号称能诞生高品质的“样板工厂”,另一方面是问题奶事件被频频曝光,蒙牛的近期连续的负面消息,使其“样板工厂”被质疑为“样子工厂”。究竟是巧合?还是“陷害”?抑或折射出“样板工厂”的监管流程尚存在问题?消费者呼唤放心奶,也呼唤企业的责任心。(10月18日中国新闻网)
从9月1日谭先生爆料购买的“蒙牛”牌低脂高钙牛奶倒出来却是发绿的水,到9月13日消费者投诉称牛奶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包装底部也有液体渗透的印迹,再到9月23日陈女士爆料蒙牛红枣酸奶有绿色霉斑,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蒙牛“问题奶”竟然接二连三被曝光。在食品安全监管阙如,诸如“瘦肉精”、“地沟油”之类的丑闻频仍的大环境下,这难免要引发公众的疑虑。
无一例外的是,在这三起可以查询到的“问题奶”事件中,无论是经销商,还是蒙牛公司,都将原因归咎于流通环节,比如运输过程中受高温撞击等因素导致包装出现“漏气但不漏奶”情况,又如在运输过程中,因撞击致使外包装破损,等等。流通环节无疑成了蒙牛公司阻挡质疑的挡箭牌,可是,这并不能消解公众心中的疑虑,尤其是联想到其近年来不断爆出的丑闻。
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开始,蒙牛至少历经了大小4起事件:2009年2月,蒙牛被质检总局责令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物质;2010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策划“圣元奶粉性早熟门”,以打击竞争对手;2011年,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中心小学学生喝完蒙牛学生奶20分钟后陆续出现发烧、腹泻、呕吐等症状;2011年6月,济南张先生更是在牛奶中发现大量浮块。
在这一整串丑闻背后,其实并非巧合,也非陷害,至少表明了蒙牛公司无论是产品的生产运输,还是面对投诉的处理方式,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示,都离其所标榜的“样板工厂”有漫长的距离。在笔者看来,公众之所以对蒙牛产品疑虑重重,就在于他们始终看不到蒙牛对频发的“问题奶”事件有深刻的反思,也看不到监管部门采取过更切实际的监管措施。
当下,要想拨开蒙牛“问题奶”背后的疑云,亟待蒙牛公司正视自身的负面形象,及早展开危机公关。一是要从质量上严格把关,确保奶品出厂安全,二是要在管理上注重细节,无论是生产运输,还是客户服务,都需要有严谨负责任的态度。此外,监管部门作为食品安全的“守护神”,更应积极作为,在每一起“问题奶”事件曝光时,应及早介入调查,而非让涉事方自圆其说。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