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贫困县宁陕推行15年免费教育,即今年秋季开学起,所有学龄前儿童将可以免费上幼儿园。宁陕为推行免费教育将投入财政收入的近四成,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水平。官员称宁陕模式不具备可复制性,不愿宁陕的免费教育对其他地区产生压力,更不愿他们因此尴尬。(9月27日《郑州晚报》)
“穷宁陕”办出了“富教育”,真了不起。贫困县做到了,但很多富裕地区没有做到,这种对比异常尴尬。宁陕的官员很注意呵护其他地区官员的脸面,他们着重强调本地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学生数量少,不足万人。
俗话说,人少好办事,学生数量少确实是宁陕办成“富教育”的有利条件,但却并不是主要条件、关键条件,而仅仅是条件之一。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中国男足的前主教练米卢在执教期间挂在嘴边的“至理名言”。地方政府抓教育何尝不也是“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地方无论穷富,能不能让教育“富起来”甚至先“富起来”,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有没有“态度”,至于学生人数的多少、财政能力的强弱都是相对而言次要的因素。
宁陕就有“态度”,有决心,为了办好教育,宁陕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是用好国家、省、市的转移支付资金,二是积极争取建设基金、红十字会和中国福彩基金等项目支持,利用社会捐赠、财政安排、学校自筹等各种措施筹集免费教育发展资金,三是大力发展经济,促进财政收入增长,四是厉行节约,大力压缩行政办公费用。在这四项措施中,最难做到的是第四点,而宁陕恰恰在最难的一项下了最大的功夫——除限制精简会议、启用电子文件、压缩行政经费外,还要求县委书记、县长在内的全县领导干部,3年内不得换新车,出差住宿费每晚不超过120元;县委宣传部的一台“新”电脑是花600元从网吧淘来的;为了把有山体滑坡危险的宁陕小学迁建到安全地带,卖掉了县直部门办公楼,而宁陕财政局、城建局等县直部门只好迁到宁陕小学原校址办公……(9月26日《济南时报》)
比之宁陕,很多地区或许学生数量会更多一些,但其经济实力也更加雄厚,所能争取筹集到的各种资金也往往更多,而这些地区的教育之所以没有一个穷县“富”,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没有坚定办“富教育”的态度,没有把不该花的钱压缩掉,没有把该花的钱花到教育的刀刃上。
频频曝光的公款旅游、公款大吃大喝以及公车滥用案例告诉我们,在不少地方的“三公消费”中就有不该花的钱,就有水分,而且水分可能还很大,如果各地政府都能拿出宁陕县宁可卖政府办公楼也要办教育的劲头,下决心压缩行政经费开支,把“三公消费”里的水分真正挤干拧净,把“三公消费”挤的很穷,把挤出的钱用在教育上,那么,“富教育”就不是奢望,就不难实现。
最漂亮的学校与简朴的政府办公楼映衬出了政府办公楼的一种内在美,令人尊重,富丽堂皇的政府大楼与年久失修的学校则暴露了政府大楼的一种内在丑,令人鄙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地方政府该有一种理智的选择。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