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1年9月14日《新民晚报》报道:在百年辛亥纪念日来临之时,内地娱乐界有人以著名辛亥女英雄秋瑾为题材,在摄制的电影《竞雄女侠秋瑾》中,将这位壮烈牺牲的革命者拍成一名在家中有打丈夫暴力行为的“泼妇”、在“打戏”中充满功夫的“武侠”,为此,遭到秋瑾后人、在海外的亲外孙女王焱华等人的抗议,秋瑾亲侄孙秋武经忿然斥责该影片制片方:“辛亥革命先烈秋瑾,是给你们搞票房的吗?”如此铮铮严词,触到了制片方的要害,讲得很有骨气,令人钦敬。
秋瑾是与辛亥革命中牺牲的邹容、徐锡麟、孙武等烈士齐名的一位女杰,她为了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独立自强的中国,放弃优裕家庭生活,投入革命事业,终惨遭清廷杀害,为此获得“鉴湖女侠”的美誉。称其“女侠”者,是赞其思想进步、精神不屈、努力奋斗、志高品洁,并非是她有“武功”、“打打杀杀”也,电影制片方为把秋瑾从革命“女侠”改造成为具有武功、家暴的“武侠”,并非真的是制片方及编导对历史的无知误读,而是为了追求票房价值。
这样的“改造”,显然就把秋瑾弄得面目全非,表面上看,是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是在张扬辛亥英烈;实际上,是在“搭”纪念辛亥活动之车,借秋瑾“搞票房”即搂钱,而其所塑造的秋瑾形象,与真实的英烈南辕北辙,是一个扭曲了的、与历史真实人物不相干的“假秋瑾”,若是影片再“搭车”成为年轻一代或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那么,就会谬种流传,亵渎真实的辛亥英烈。所以,我认为该影片中秋瑾形象若真如《新民晚报》记者所披露的那样,那么,公众就应起来声援秋瑾后人,对该影片提出抗议,有关方面亦应出面抵制甚至禁映。
现在,娱乐界有一股不好的风气,即:为了票房,把本应该严肃的人物、事件全娱乐化、甚至血腥化的颠覆,还美其名曰“创新”、“好玩”。辛亥革命的本质是什么?是许多先烈经过觉醒,然后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为了推翻清王朝统治,革命志士们抛妻别子,东奔西走,被追捕、被关押、被严刑审讯,直至被残杀,他们的奋斗经历一点也不“娱乐”,而是血与火的熬炼。辛亥革命也不是在武昌对空放几枪就成功的,而是进行了一场血战;在此之前,英烈们经历了漫长的革命斗争道路,孙中山多次被清王朝追捕,《苏报》案中章太炎、邹容坐牢,徐锡麟、秋瑾走上刑场,还有广州、惠州等多次起义付出的牺牲,仅黄花冈就安葬烈士达72名,如果真的对辛亥英烈肃然起敬,如果真是在纪念辛亥革命,就决不会为了搞票房而不惜歪曲改造秩瑾这样的英烈。把秋瑾当成“搞票房”的摇钱树,无异是在喝辛亥英烈之血,与鲁迅笔下小说《药》中的华小栓父子何异?制片方真忍心这么做吗?
演艺娱乐界为了创作需要,把历史人物任意拉来改造一番,好像形成了“常规”,而更鱼目混珠的是,还常常冠以“历史剧”之名。这类例子很多,如古今许多文人把三国时曹植的《洛神赋》误读为“感甄赋”,前些年有人以此题材编成京剧,大写曹丕皇后“甄宓”在初嫁之前于洛水畔偶遇翩翩才子曹植(曹丕之弟),两人相慕相爱。其实,甄氏在嫁曹丕之前从未到过洛阳,她还比曹植足足大了10岁,曹植不可能爱上亲嫂子,史书记载中她的名字也不叫“甄宓”,“宓妃”只是曹植《洛神赋》中洛水之神的名字。又如明末清初真实的秦淮名妓李香,多才美貌,品质高洁,不贪财势,对阉党马士英、阮大铖不满、抵制;但她并未参与抗清,也并未反对丈夫侯方域(朝宗)应清朝科考。可是,现代人在改编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时,竟将真实的李香,改造成为具有强烈抗清意识的民族女杰李香君,她为反对清朝,不惜与参加清朝科举考试并剃发易服的侯方域绝交。真实背景是:当过清朝官员、又是衍圣公家族中人、并为康熙帝讲过课的孔尚任,并无反清意识,他写《桃花扇》,是为清朝帮忙,要明末遗民们拥护新政权的,故在清朝极其严酷的“文字狱”统治之下,《桃花扇》演出长盛不衰,其首演就在清朝的宰府厅堂进行。康熙皇帝亲自审看剧本后,未发过禁令,只对孔尚任说了句“先生笔下留情”,而今天新编演的《桃花扇》,女主角李香君不仅与真实的人物李香相去太远,与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人物李香君亦相去甚远。由于甄氏、李香之类人物距今年代较远,无亲密后人在世,且又是被拔高、美化的,所以无人会有异议,为了票房戏说一下也无大碍。但秋瑾这类辛亥英烈,距今年代较近,又有嫡密后人在世,况又是在纪念辛亥百年的特殊时段,为了票房进行戏说,贬抑英烈,显然是会激起公众愤怒的。据说该影片在制作中,因秋瑾家族后人的抗议,曾被迫作过一些修改,但制片方为了追求票房,依旧坚持“戏说”,并想用送钱的办法让家族后人当“顾问”,认同戏说的“秋瑾”,不过却受到秋瑾亲侄孙秋经武等所严拒,秋瑾后人表现出来可贵的品质,对眼里只有钱、忽视社会效益的制片方是当头棒喝。
如果制片方想拍摄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娱乐片,我认为尽可另起炉灶,不必选择秋瑾题材来创作,而可以把人物、故事完全虚构,不去傍真人真事。因为,作为辛亥革命的著名女英烈秋瑾,确实不宜用来给某些人“搞票房”!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