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丹虽毙 忧患犹存

2011年05月03日 09:05   来源:解放日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华黎明
    本·拉丹终于被打死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称,这是美国“在打击‘基地’组织的努力中,迄今为止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就”。美国举国欢庆,一千多名美国民众涌向白宫对面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庆祝本·拉丹之死。

    美国人民有理由为此高兴。因为,10年前以本·拉丹为首的“基地”组织策划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残害了近3000名无辜者的生命,美国人为之骄傲的金元帝国的象征——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座大厦顷刻间化为灰烬,生活在本土和世界各地的美国人顿时失去了安全感,草木皆兵,恐怖主义袭击如影随形。美国的无辜百姓遭受恐怖主义袭击赢得了国际社会多数的同情。

    欢庆之余,人们也不禁沉思:为追捕本·拉丹,美国倾举国之力,耗时10年、出兵10万、死伤数千。曾经在二战、冷战和后冷战时代威风凛凛的美国,对付区区本·拉丹和“基地”组织为何如此乏力?

    本·拉丹及其“基地”组织是中东地区以恐怖主义为手段的极端主义思潮的代表,早年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追随者寥寥。历经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的领土和圣城被占,数百万巴勒斯坦人失去了家园。深深的屈辱感驱使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走上极端主义的道路,本·拉丹之流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找到了市场。

    美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深深卷入了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冲突,纵容以色列得寸进尺,将阿拉伯人逼到了墙角。美国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声誉江河日下。2003年,美国入侵和占领伊拉克,致使50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战火,数百万伊拉克人流离失所。阿拉伯民众更将美国此举视为对阿拉伯民族的侮辱。本·拉丹反美主义的口号招募到一批又一批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愤怒的青年。近年来,在阿拉伯国家民调显示,美国是最不受欢迎的国家。美国克林顿时期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指出,美国在中东烧毁的桥比建设的桥还多。看来,美国政治家们错误的中东政策早就在阿拉伯人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而无辜的美国平民却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今天本·拉丹虽然死了,但是它所代表的极端主义的土壤和种子还在。十年反恐,越反越恐,人们担心,打击恐怖组织是否会像割韭菜一样,割掉一茬又长一茬呢?

    恐怖主义以残害无辜百姓为目标,无论抱有何种政治目的都应遭到谴责,恐怖主义的头目应予惩罚。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问题若不从源头上得到解决,中东恐仍难有持久和平。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