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笔试5日开考。有消息称,全国共有103万考生参加考试,角逐约1.6万个岗位。其中,最热的职位报考创下4961∶1的纪录。
面对社会发展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公务员手里的“铁饭碗”早已形成“金饭碗”的升值通道,趋之若鹜的千军万马拥挤在“国考”的独木桥上,全国各地报考“公务员”出现的高烧不退,一再证明着公务员身份的实际价值。
奇怪的是,刚刚公开的一项问卷调查却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与此同时,高达57.8%的公司白领受访者,55.4%的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为主的知识分子受访者,也认同自己是“弱势群体”。
此项网络调查所称的“弱势群体”与公众的普遍理解应当没有歧义。只是“白领”的“弱势”感受多来自于职场竞争本身,并非财富上的“贫穷”;而知识分子的所谓“弱势”,实际上仅仅是心理上的“势弱“,说穿了,“白领”、知识分子的感受是心理层面对于自身价值、地位的不满。然而,为何这么多比例的党政干部也觉得自己是“弱势”?尤其当这个调查数据与中国百万“考碗大军”遭遇时,调查数据与现实状况无疑是一对无解的矛盾。正在“考碗”的庞大群体中,显然不会因此出现知难而退者。
前浪推后浪的“公务员热”,讥讽的是这个调查的参与者,还是那些党政干部为主的公务员从业者的“弱势”矫情?无论这项调查的准确性科学性如何,可以肯定,没有公众会认同党政干部是“弱势群体”。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该调查中受访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也确有心理上的难言之隐:日益强大的网络、媒体监督,正在成为政府官员提心吊胆的“地雷阵”;涉及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进也难以阻挡;但是,累积的官场陋习、个人升迁面临的“潜规则”等等,都是很多官员感到自己是官场的“弱势群体”。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底层级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也确实有限。
不论怎样看待这个调查,党政干部的“弱势”绝非普通民众认知的那样一种“弱势群体”;上述调查揭示出的积极一面是:中国社会于转型发展中,正在形成对公务员的压力,尽管这种约束力不完全是来自制度层面;更何况,一个由“弱势”党政官员队伍组成的政府,比起强势政府来说,更容易兑现其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与此同时,当前社会弱势群体客观存在。如果容忍不公正、不公平现象的蔓延,肯定还将继续不同群体不一样的“弱势”体验。因此,在各个群体诉求不满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和谐社会稳定预期,刚性制度、公正公平程序缺乏的体现。这也是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
再回到当下的报考“公务员热”,在放大其公平意义的同时,更需要警醒其消极影响。譬如,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公务员热”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