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

2010年09月10日 08:06   来源:人民日报   赵承 陈芳 张旭东

  灾难发生后,人们才惊讶发现,舟曲这个西部山中小城聚集了如此多的人口。

  人口大量集聚,迫使我们不断地向自然伸手。对自然无度开发则换来自然的无情报复。

  舟曲的无奈,其实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按照中国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合理的人口承载力为9.5亿人,实际人口数字显然大大超出极限!

  近百处主要江河流域的国家级蓄滞洪区中,居住着1600万人!

  24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着3500多万人!

  在这种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遇到的困境和无奈中,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如何让步履匆匆的发展脚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显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1998年,中国暴发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那是一次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严肃对话,我们读懂了大自然的不满。

  洪水退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垸还湖……一个个政策陆续推出、快速实施。

  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在十七大写进党章,实现了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突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凯曾两赴舟曲,他有了更多的思考:城镇布局要充分考虑山形、坡度、水系等环境因素,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风险。

  洪水过后,全国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思虑更深:防洪问题,就是人与水争地的结果。我们要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管理,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这是我们新的课题,新的使命。

  “我希望每一个人能够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千千万万的生灵依靠她繁衍生息,请大家保护环境……”

  舟曲月圆村城关一小四年级学生姚倩,在这次泥石流中不幸失踪。但她遗留下作文中的这句话,发人深省。

  多难兴邦

  灾难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顽强意志。面对新的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历史灾难必将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那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紧紧盯着黑板,饱含着求知的渴望。

  9月1日,开学的日子。在位于兰州的甘肃省银行学校,异地安置的舟曲一中高三藏族学生高干让卓曼正在上新学期第一课。

  随着那令人心碎的时刻在时间长河里渐渐远去,留在人们心中的悲伤化作了希望,化作了力量,化作继续前行的帆和桨。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唐代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中的这句话,对多难兴邦作出了令人警醒的阐释。

  然而,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兴邦还是衰邦,取决于一个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坚强,取决于她在灾难前显示的智慧,取决于她在逆境中迸发的力量。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你会看到,大禹在洪水滔天中“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的身影;沉寂月光下,张衡地动仪前紧锁的眉头……

  战国时期,有了李冰父子的引江分流,凿岩筑坝,成就了都江堰造福百姓的不朽之作;

  北宋年间,有了刘彝的潜心规划,精心布局,创造了赣州“福寿沟”泽被后世的千年传奇。

  而今天的三峡工程便是这不朽与传奇的延续。今年长江虽然遭遇最大每秒7万立方米的洪峰,由于三峡工程调蓄削减,大坝下游居民处之泰然。

  ……

  中国人正是在自然灾害的磨难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责任编辑:李鹏)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