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中经搜索

把学习作为赶超发展的先导

2010年09月08日 07:24   来源:人民日报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学习作为赶超发展的先导,重视学习、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学习理清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就是财富。九江市坚持把学习作为理清发展思路、提升发展理念的先导,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九江是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城市,面临经济总量不大、城镇化水平不高、在全省位次不断后移的严峻形势。为改变这一状况,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通过加强学习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形成共识中明确方向。全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调研。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两区’互动(园区、城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三年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是符合当地实际的,得到了全市上下的广泛认同。

    以学习破解工作难题。学习是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才是目的。九江市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破解难题的能力。一是通过学习破解国企改革难题。九江市是江西的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关系几万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加快国企改革步伐,九江市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改革思路,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国企改革“九江模式”,有效破解了无钱改革的难题。二是通过学习破解城建融资难题。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缺乏资金,是欠发达地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难题。九江市创新城市土地开发模式,正确处理“卖与收、先与后、管与放”的关系,有效破解了无钱搞城建的难题。三是通过学习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九江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体区域。过去,鄱阳湖采砂秩序混乱,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解决发展与保护的难题,九江市下决心对鄱阳湖采砂实行统一管理。在不到半年时间里,采砂秩序得到根本好转,砂石资源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四是通过学习破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九江市的房产发证是一个群众上访多年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九江市采取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清理的办法,为2万多家庭补发了“两证”,得到群众的好评。

    以学习促进作风转变。学风体现作风,学习促进作风转变。九江市坚持以学风促作风、树新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出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为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打造“办事时间最短、办事效率最高”的政务环境,九江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管好“官场”提高机关效能,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作风;坚持管好市场优化创业环境,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去年以来,共查处违规机关工作人员518人,党纪政纪处分25人,组织处理13人;打掉黑恶势力团伙16个,涉霸团伙57个。通过“两场”整治,改善了政务环境,促进了干部队伍作风转变,树立了九江市“开明开放、诚信诚实、善谋善干、创新创业”的新形象。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察实情,办实事,解难题。去年,九江市对35个重大项目全部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各套班子成员不分一线二线,不分台前台后,一人负责一个项目,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

    (执笔:钟利贵)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2011年03月25日
  • ·如何看待发展不平衡问题    2011年02月25日
  •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2011年02月22日
  • ·商务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2011年02月22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