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勿以数字衡量,行动重于道德围观

2010年04月22日 06:52   来源:红网   蔡晓辉

  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慈善募捐晚会一结束,大家就在比较。当慈善遇到钱,捐款的多少在围观者的视角里就成了一个问题。

  作为明星,谁谁谁捐了多少;作为企业,央企和民企捐款的数字比较;作为个人的慈善大王们,这次又解囊多少;哪个明星代言那么多,这次捐个20万也太吝啬了;在捐款大户里,很少见到去年赚钱赚到昏天黑地的房地产企业,真是为富不仁……之类的讨论,在微博上和论坛里吵翻了天。

  网友们讨论的话题还有,虽然涓涓细流汇成爱心河流,但晚会显然又以数字的多寡来区别对待:企业,50—199万,横飞字幕。200—499万,台下举牌。500—999万,上台举牌。1000—4999万,上台举牌,说一句话。5000—9999万,上台举牌,采访。1亿元及以上,单独上台举牌、采访。这样的待遇差别,显然又是以钱的多少为标准制定的潜规则……

  这些讨论有道理吗?有。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青海的玉树,那里,倾颓的大地正笼罩着哀伤与悲痛,它的坚强与重生,有待同胞的救助与支援。那么,我们在这里的围观与以捐款多少点评他人,是不是根本背离了爱的本初?

  在这个问题上,我非常同意彭远文微博博友的意见:当我们围观并施加压力的时候,我们可能“失去了平常心”。

  面对灾难,什么是平常心?保持最直接的痛感,最本初的爱,并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正如一位微博博友所说,“对灾难的关注,我深信贵在行动”。

  我不是说围观者都没有行动。他们的关注,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责任感与爱心。但我们不可让对慈善的“围观”侵蚀了我们面对灾难的“平常心”。当我们围观的时候,是否想清楚了几个问题:

  1,蜂拥围观,并以捐款多少衡量他人爱心,是否会形成一个道德压迫的舆论气压,令爱心的表达与慈善的本意异化?权力可以令慈善异化,那么,道德压迫是否也同样如此?

  2,以捐款多少评论他人,事实上,就是以将自己悬置于这个爱心的情绪表达之外为前提的。它将弱化我们对灾难的痛感,分歧与灾区和生命的同哀共痛。

  3,讨论他人,是否可以清洁自身?对他人的评判,是否意味着自己就拥有了道德清洁的评判权?

  4,如果你对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捐助发动有异议,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爱心表达方式,那是你的权力。

  行动重于围观,评判他人未若自我表达。玉树,地震让我们加深了对它的了解,它悲悯中的美丽与深邃历史,结古寺、文成公主庙、新寨玛尼石堆,这片遥远而纯粹的土地,那里质朴淳厚的藏族同胞。他们需要的是爱与关注,在他们眼里,那个捐出自己当日收入的一百元的捡垃圾的老人、那个用生命表达自己的爱意的香港义工阿福,与台上举牌几千万的企业、捐款几十万上百万的慈善家,是没有区别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