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沦陷”值得反思

2010年02月24日 07:44   来源:红网   吕红霞
    在清远连州市文化广场旁,乘45分钟的公共汽车,再徒步40分钟的山路,穿过连绵山坳,便到了河背村。这个原本23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据了解,大量农民搬迁进城,留下一个个类似河背村这样,因居住人口日益减少而破败的村庄。

    城镇化已经提了好些年,只是进展一直缓慢。在“回家”、“返乡”成为热词的时下,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农村时,却发现村民已经早一步开始了自己的城镇化。

    从1997年至今,十多年的时间,河背村绝大多数村民完成了从“农”到“非”的转变。黄土地生养的儿女们迫切地希望离开黄土地,这恐怕并不是因为他们对黄土地失去了感情,而是对旧有生活方式的摒弃。不过,很显然,我们的城镇化速度落后于村民对城镇生活的向往了。

    报道中说,邱祖文是最早搬离河背村的村民,他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儿女们甚至不愿回乡拜年。都说过年返乡是幸福的,可是从他们一家来看,哪里有一点幸福的样子?或许是因为生于贫困,所以对于贫困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排斥。而这种贫困是每亩六七十元的粮食补贴改变不了的。

    其实,像邱祖文这样由“农”转“非”的人不过是进城农民中的一部分罢了,更多的人仍然保持着农村户籍,他们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生活,甚至在城市安了家,可是他们不能享受城市的任何社会保障,比如子女上学,比如医疗,比如养老。他们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夹缝中求生存,留下不易,回也回不去。他们的“半城镇化”是对农村的抛弃,也是被城市拒绝。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催逼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然而目前的事实却是,农民的城镇化愿望无比强烈,城镇化速度有限。于是,便有了现在的“半城镇化”农民和家业分离的农民。这种城镇化速度滞后的现象,不仅影响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关社会公平。

    田地需要耕种,不过在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当代社会,我们已没有理由再将农民硬拴在土地上,那是违背发展规律的;受资源、环境等所限,每一座城市都不可能无休止地扩张,因此向农民完全闯开城市大门也并不可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深层次一点说,没有哪一个人非在哪座城市生活不可,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其实是对更高生活水平和更好社会待遇的向往。只要农村实现了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待遇公正,更多的农民会选择留下来。

    现在,一些农民之所以走自己的城镇化道路,就在于农村还未能整体城镇化。城镇化这条路很漫长,这期间有个别村民自己迁出农村也算不了什么,可是当一个村有九成以上村民迁出时,那只能说明,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太慢了。究竟是什么让它这么慢?值得深入思考。

    农民大批进城是个信号,它告诉我们很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就是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时不待我了,必须快马加鞭。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