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代课教师”有尊严地离开

2010年01月24日 06:46   来源:钱江晚报   李晓亮
    在刚刚跨进2010年的门槛时,媒体就聚焦于一个即将成为历史名词的群体——代课教师。当时,一种大限将至的悲情,弥漫在铺天盖地的相关新闻中,据说44.8万代课教师将面临最后的清退,集体谢幕。

    如果说“代课教师”这一页成为历史是一种必然,退出不可避免,那至少该让他们体面而有尊严地离开,补偿肯定应该到位。即使离开讲台,也要让人家生计无忧,不为三餐发愁。但有的老师,教书三十年,却只领到区区600元。这是合理的“补偿价”,还是无情的“遣散费”?曾有主持人为此拍案而起,为代课教师鸣不平。

    近日,教育部再次明确表态,严格禁止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对于被辞退的代课人员问题,要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纳入当地社保制度。官方给出的统计数字是,全国公办中小学还有代课教师31.1万人。

    代课教师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假,但是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却是考验政府和教育部门政治道德的一面镜子。把那些在中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的时期,在教育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手执教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辈子,用一笔一画的教导为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提供动力的代课教师,当成“三无产品”,一“退”了之,这“清退”的不是教师,而是丢弃了良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课教师是中国教育的脚板。没有这些穿着草鞋、长满老茧的脚板,中国教育早趴下了。

    如果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让一些代课教师退出。那么,我们也该温情地对待。补偿则是第一位的。这不是额外的政策施舍,而是偿还历史欠账,稍微弥补一点我们长期以来的愧疚之心。

    为代课老师的出路构建更多的绿色通道,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是有没有这个决心。去年河北武安教育局的冯云生在免职当天,“突击签售”,连夜签发数百封调令。因为教师调动包括代课教师转正,权力都在教育局。虽是极端的个案,但各地有编不补的顽疾真是不治之症?我看未必,这只是个良心问题和决心问题。

    从制度层面看,广东在代课教师的补偿方面的做法,堪为表率。理想的政策如何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却也考验着现实执行力。比如经过近两年“代转公”的努力,广东仍有3万名代课教师无法转为公办教师。为此两年内广东准备拿出20亿,采取分批考试、免费培训、招聘和转岗结合等方式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其他地方能不能见贤思齐?不要求中西部的财政投入和富庶的沿海地区一样,但至少与当地财力相匹配吧?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