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清退代课教师不应成为转型期的阵痛

2010年01月23日 08:29   来源:红网   程俊
    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表示,教育部严格禁止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对于被辞退的代课人员问题,吕玉刚表示,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同时随着各地保障制度的完善,积极研究争取通过纳入城乡社保、农村合作医疗等办法,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对于确实因为能力、水平以及素质不适等原因而被辞退的那些代课人员,地方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补偿。(1月22日《新京报》)

    清退代课教师已经成为必然,诸多曾经为了三尺讲台,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如今人到中晚年,在金融危机并为彻底好转,就业堪忧的时候,走上一条“不知路在何方”的归途,凄凉,恐怕此刻并不能概括代课教师心中的全部滋味。

    代课教师曾经在国家困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功不可没。如今,在社会转型阵痛期间,对代课教师实行“一刀切”,全部清退,实在不近人情。“卸磨杀驴”能让人心口疼痛,我们于心不忍。对代课教师一律清退,清理掉的不止是他们的工作,殊不知,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阵痛期,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现不和谐的“画面”固然让人不悦,优化教师队伍有必要,提升教育质量也很重要,可是,清退了代课教师就能保证教育水平能上大台阶吗?代课教师大多在偏远山区教书,教师资源匮乏,清退代课教师实行“一刀切”,无疑会给教师资源匮乏地区雪上加霜。

    电影《代课老师》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主要还是反映了农村现实,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我不敢去想,如果电影女主人公顾晓霖也选择离开,孩子们的未来会怎样?!

    我们不反对教育部清退代课教师的初衷,但是,不愿看到代课教师离开的路上洒满泪水。也许,代课教师已经帮助国家的教育顺利渡过了难关,功德圆满。国家在清退的同时,给予补偿也理所应当,但是,清退他们不应该使之产生若干个悲剧,从而变相成为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表现。

    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固然不可避免。作为强势的一方,政府应该更多体现人文关怀。国家清退代课教师,补偿重点还应该放在解决代课教师的生计问题。“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国家如果能够给他们的工作能够稍作安排,他们会理解国家的政策措施,也不会显得“穷途陌路”,而会以支持的姿态含笑离开,社会也必将和谐稳定。

    国家促进下岗人员再就业措施还不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保障制度仍需进一步统筹完善,各级政府只有把解决就业问题付诸实际,并积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的“以人为本”理念,代课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才能真切感受到。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