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清退的代课教师需要同情更需援手

2010年01月04日 08:22   来源:红网   陈庆贵
    1月3日,我从中国新闻网上读到:至去年(2009年)底前后,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我国存有代课教师的绝大部分地区将进行最后的清退。代课教师这一称呼即将成为历史。在过去的岁月里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因财政困难而招不到公办老师或公办老师不愿去的困难,代课教师们以其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蜡烛精神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为了顺应趋势他们将回归田埂,又在以特有的方式做出更大的贡献。

    应当说,无论从代课时工作境遇窥,抑或从遭清退后生存状态计,代课教师都可归入当下弱势群体之列。代课教师是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1984年底以前他们被称为民办教师,此前从教的临时教师基本被转正或清退。1985年开始,教育部为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在全国一刀切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由于不少偏远贫困山区因财政困难而招不到公办老师或公办老师不愿去,这些空缺仍需临时教师填补,他们转而被称为“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缘于其特殊身份,其工资待遇与公办老师相距天壤。“买一台4000元的电脑需要工作100个月,买一部1000元的手机需要工作25个月,买一瓶3元钱的绿茶饮料需要工作两天……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不吃不喝”——这是一本名为《乡村代课教师》的书中描述的每月40元工资的西部乡村代课教师购买一些物品所需的工作时间。这也是2006年以前地处甘肃省渭源县代课老师的真实写照。尽管他们现时工资已涨到220元,也才只及公办老师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仍然难以满足身处贫困山区的他们的个人生活,更何况他们还要养家糊口。对遭清退后的生存状态境况,一位教师如是叹息:“当了快20年老师,除了教书,什么也不会干了。现在年龄又大了,打工都没人愿意要,日子难过啊。”

    无论如何,代课教师作为特定历史下的特殊群体,都值得国人抱以同情和敬意。他们虽然没有任何“名分”,且未能完全享受教师待遇,却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为维系义务教育,用他们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功不可没的历史责任。我注意到,伴随一刀切清退带来代课教师的生存境遇变数,众多媒体出于道义责任和人文关怀,给予了足够的同情和呼吁,有些媒体甚至愤而将某些地区一刀切简单化的清退之举喻为“卸磨杀驴”。然而,同情不能代替面包充饥,呼吁不能解决代课教师生计困顿,他们须要同情更需要赖以生存的援手。

    我认同清退代课政策是刚性的,不执行不行;我也理解相关地区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在资金上提高代课教师清退待遇心有余力不足。然而,这不等于说对我们对遭清退的代课教师除了同情就无计可施无所作为。事实上,对解决遭清退的代课教师的后路问题,有关方面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道通罗马”。比如,在清退环节,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对于那些从教时间较长水平较高年纪较大的代课教师,可以考虑其优先转正或提前退养退休;对于任教时间不长学历达到要求的,不妨给个机会考试,通过考试择优转为正式教师;对于学历不达标教学水平不能胜任的代课教师,政府在清退时不仅应当提供公平合理补偿,同时也应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为其转岗再就业提供支持帮助。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理应得到公共财政的鼎力相助;支持教育也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起点举措,中央转移支付西部发展,自然也应包括对西部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遭清退的代课教师施以援手不是缺少钱,而是缺少理念和作为。家长当然希望提高教师水平,代课教师的历史贡献和生计问题也不容漠视。如何清退代课教师相当敏感,一旦处理不慎则有可能引发怨言,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如何既坚持对教育质量负责,又充分保障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使得刚性政策得到有情执行柔性操作台,这充分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