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A股市场熊霸全球,托市成为不少人士的共识。近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公开论坛上建议养老保险金及住房公积金投资股市。中国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会长戴相龙12月20日在201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上也建议“地方养老金上收的一部分用来买股票是可行的,一能保值增值,二能增加资本市场机构对我们的鼓励。”
逾4万亿(约2万亿元的地方社保和全国住房公积金余款2.1万亿元)的庞大资金“入市”着实让人兴奋。然而,对于目前的资本市场而言,无法解决市场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制度缺陷的时候,任何大规模资金入市都只能成为资本市场上大股东、机构手里的财富,最终有去无回。因此,在完善市场制度之前,全国十几亿老百姓的保命钱用来托市绝对不是一好事。
首先,来看看我国的养老保险情况。12月20日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称,14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基本养老保险在2010年收不抵支,缺口共计6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0亿元。其中,辽宁和黑龙江的缺口均超过100亿元,天津和吉林的缺口均在5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其他省份的缺口在10亿元到50亿元之间。而在目前的养老保险体制下,已经领取养老金的人其经费来源是目前大量缴纳保险基金的年轻人。
正是在我国社保基金缺口的压力下,国内专家都提出投资资本市场,以实现其保值增值。国外确实有这方面的经验,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401K计划。过去数十年,美国的401K计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美国通过鼓励养老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并交由专业投资者投资,美国股市摆脱熊市阴影,迎来1982年至1999年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牛市。不过需要关注的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仅一些美国人因买房还不起贷款而破产,而且许多美国人因401K的缩水而不敢轻言退休。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我国刚刚建立起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时候,对这笔资金的安排绝对要慎之又慎。
其次,对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制度缺陷,要保障这些“养命钱”能够保值和增值,必须要解决股市上的制度问题。第一是市场定位的问题。资本市场应是长期投资市场,但我们把它错误定位为融资市场,导致许多企业只融资却不回报投资者。正如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所言,1990年至今,国内A股累计融资4.3万亿元。上市公司通过IPO和再融资获得资金,大股东也通过减持频频套现,再加上国有和家族两个上市公司大股东群体两头减持,便出现了“双向圈钱,两头减持”的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民投资者却损失惨重。股民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衣食父母,是市场存在的根基。因此,我们的市场制度设计上要加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改变目前的庄家市、机构市的制度。
第二是发行制度的问题。在现行发审体制下,发行价放开,但发行规模、行政审批等没能同步放开,股票在一级市场上还是稀缺资源。券商为多收发行费竭力做高价格,甚至参与直投;大户从老少边穷地区弄来大堆的身份证去申购,小股民中签率极低,一级市场的收益大都落入大投资者囊中。发行过程中的三高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死结,不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都没有逃脱这个魔掌。
因此,作为监管部门,目前首先要做的是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从市场的制度设计以及发审乃至退市等一系列方面入手,扭转目前投机市的局面,而不是在股市低迷之时盲目推进中国版401K计划出炉。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