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币跌停不必过度担忧

2011年12月06日 07: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茉楠
    在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出现“两连跌”后,12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349,比上个交易日下滑39个基点,这一切似乎正在打破2010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基准汇率一直处于单边升值的态势。

    事实上,此次人民币急速下跌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短期的需求冲击,也有长期资本收益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套利驱动和资本回撤,也有内部经济增速的预期改变;既有被动的阻击,也有主动的调整,更有多方力量复杂博弈之下,人民币定价权的争夺问题。可以说这其中既有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因此,仅仅把人民币汇率跌停归结于外资出逃,甚至是“做空”中国等原因,也许会陷入“自我恐吓”的误区。

    从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大趋势而言,各国汇率的大幅波动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今年以来,在主权债务危机、经济衰退两大风险集中爆发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大背景下,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严重受挫,避险需求迅速攀升,“去风险化”成为短期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向标。美债被降级和美联储的“扭曲操作”之后,全球的资产价值重估空间被完全打开。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短期美元流动性吃紧,美元需求紧张驱动避险资金回流美元,避风港效应重启美元升值通道,欧元以及新兴经济体货币兑美元开始大跌。受此影响,人民币离岸价也呈现下跌之势,美元/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 D F)两年期以内合约已经明显隐含人民币贬值趋势。特别是近期,在全球金融局势急剧恶化之时,恐慌情绪和做空动能集结,加大了人民币下跌的态势。

    不过,我们也不必对人民币下跌过度解读。从积极角度看,一国货币升值空间应该客观反映该国经济内外的均衡程度。首先,通过经济结构的积极调整以及贸易平衡战略的加快推进,中国的外部盈余已经大幅降低。自2009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占G D P比重已经显著下降,今年上半年降至2.8%,已经远低于国际上4%的评判指标(国际收支失衡指标),人民币升值趋缓恰恰是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均衡的一种体现。

    其次,人民币近期的急速下跌确实与跨境资本流出有关。一方面,原来沉淀于房地产市场的热钱,在中国政府坚定的房地产调控、主动挤出房地产泡沫面前开始退潮。而另一方面,中国正在走上一条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之路。可以说,多年来,生产要素价格低估是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经济不尽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症结所在。随着中国推进工资收入分配、资源价格等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也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这样,由资本套利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空间减小了,但长期积累的全球经济失衡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则可能由此出现明显的改善。

    因此,不必对人民币贬值过度担忧,汇率的“涨涨跌跌”恰恰充分说明人民币正在向反映本国经济客观现实的方向发展。中国可以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确立一套明确的、贯彻汇改目标的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规则,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一系列金融制度改革,让人民币真正“弹起来”。也许这才是中国的机会。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