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表示,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调节后的房价将使民众能够接受,也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温家宝总理更是特别强调说:“对于房地产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决不可有丝毫动摇,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
至于“合理价格”的标准,虽然温总理没有直说,但今年1月 26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新国八条”,已有明确的暗示,“各城市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调控目标”。也就是说,这轮房价调控的目标,将有两个依据,一是“各地的经济发展目标”,二是“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依据很简单,已有了国际共识。联合国人居中心研究的结论是,合理房价收入比应为 3~6,即购房开支应相当于每户居民3~6年的平均收入。据目前公开的数据,我国的房价收入比普遍在10以上,高的城市甚至达到了20,那么,也就意味着,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房价在目前的基础上至少要跌50%以上。银监会也多次表示,我国银行业可承受房价下跌40%,这与合理房价目标大致是吻合的。也就是说,这次的房价降价潮的跌幅,可能不是微调,而是动真格的大跌了。
这次房价下降的前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房价的下跌,不是从那些实力不济的中小房企开始的,而是从那些“不差钱”的一线企业开始的。绿城作为杭州最大的房企,在传出“破产”的社会声音后,虽然宋卫平表示绝没有到“破产”的边缘,但也坦诚遇到了困难。市场始终是靠实力说话的,在中小房企被动地“以价换量”的格局下,市场空间将十分有限,中小房企之死是必然的,要么是主动地仓皇而逃,要么是被动地等死,而且极有可能死的很惨烈。就连绿城这样的一线企业都遇到了“困难”,那么未来整合之后的市场格局可想而知,极有可能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至于和往次调控一样,房企期待的“以价换量”可能会落空,伴随而来的将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长期化。经过限购、限贷等一系列的调控措施,投机和投资需求已经压缩到了最小的空间里,随着房价的下降,这部分需求将会进一步消失。那么,剩下来的需求,就只能是刚性需求了。在国家调控政策坚定、市场预期明确的情况下,一部分刚需也会选择观望,也就意味着“以价换量”难于实现。但负债率和资金链的压力又迫使房企不得不一次次地选择“以价换量”的策略,于是房价的下降就是一个长期的拉锯战,直到最后互相残杀式的比赛价格跳水,才会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
但我们也别忘了,房价调控的依据还有“各地的经济发展目标”这个影响因素。毕竟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的情况事关数十个行业的情况。如果房价真的下跌40%,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就远不是40%了,而且还会带来经济萧条、失业率攀升、城市化进程减速、百姓资产贬值、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必须在降低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对公共福利的支出,但目前的“土地财政”是无法支撑这种方案的。所以,房价的“硬着陆”,可能不会发生,因为中国还不容许经济“硬着陆”。由此,一系列房地产的调控措施是极有可能伴随形势的发展出现微调的。
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将退出支柱产业”,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房产税改革的推进是试点、全国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等政策的实施,就已经是一个先兆了。虽然如今的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取代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但这并不会成为侥幸的理由,房地产企业的应变不仅要注意增强对新政的抗风险力,更要看到整个社会经济转型顺势而为。
政府希望房价回到合理的价位,但政府也不会希望房价一直“跌跌不休”,不希望像日本一样,房价下跌了10之后,又是一个10年,目前房价已跌去2/3,地价已经只有原来的1/7,可仍看不到希望。伴随着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而来的,是“萧条的十年”、“失去的十年”,自杀率急剧上升成了亚洲冠军。我国房地产业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政府调控的目标,不会任由市场惯性,而是会灵活采取调控政策,让房地产更多地充当起经济增长的助推剂角色,让整个国民经济进入正常、平衡的上升轨道。
那么,对政府来说,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在房价达到“合理价位”的时候,采取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依赖于房地产政策的稳定,政策的稳定必须依赖与依据的稳定。因此,期待着政府,逐渐将房价调控目标与 GDP增长脱钩,而真正以房价收入比来制定房价调控目标,而这,又必须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完善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制度、完善房地产市场金融制度、完善房地产市场税费制度、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制度。总之,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看到一个稳定的合理房价。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