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房空”的农村,满眼白发老者的农村,还叫真正的“农村”吗?没有青壮年的农村就完全丧失了活力,没有活力的农村如此担当“供养”社会发展的“乳汁”的功能?
据了解,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10月28日金羊网)
上述统计数据已经折射出了农村“农民荒”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但笔者更想从切身所见来解读这一现象。前一段时间到过一个偏远农村,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北方农村恰逢柿子成熟的秋季,但满树的橙红的柿子就是无人采摘,却任由这些成熟到极致的柿子掉落满地,在我的印象中前些年早就有专人采摘并出售了。问到村里的一名老人,他说了一句话让人深思,他说“村里早没年轻人了,也上不了树。”类似的果子熟了无人摘的现象在广大农村不是个别,如去年就有媒体报道,成都周边的农村,有很多桔树,然而桔子挂在树上,不去采摘,白白掉到地上无人问津;而树下长着的硕大的冬瓜,好好地都烂在地里。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多少年来的进城打工和城市化过程中,被“消化”到了城市,广大农村从业农业生产的多为“3860部队”(妇女和老年人),没有多余的青壮年从事农业种植、收割等劳动;另一方面,类似的“抛荒”现象,还直接反映出以下三种现状:农村商业贸易闭塞,道路交通运输等配套设施远远得不到满足;其二,“谷贱伤农”现象长期没有解决。就如之前笔者提到的一些农副产品无人采摘的现象,就与市场销路不好、不值钱有关;其三,农产品的低层次循环现象长期无法解决,农产品深加工等促进农村和农业长远发展的良性机制远远没有到来。无人采摘的柿子、桔子、苹果等,就是深加工缺乏的一个写照。
上述几种现象和现实,表面看符合目前国内农村、农业的特点,但却无一不折射出深层次的农村问题、社会问题。“人去房空”的农村,满眼白发老者的农村,还叫真正的“农村”吗?没有青壮年的农村就完全丧失了活力,没有活力的农村如此担当“供养”社会发展的“乳汁”的功能?这还不包括因之产生的行政村落的“消失”以及义务教育的断层和农村乡俗文化的破坏问题。单方面的城市“快跑”和农村“倒退”肯定不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上述另一方面提到的“谷贱伤农”现象、农产品深加工缺乏问题,折射出来的是大量的农村生产力严重低下的现实,也是事实上会给社会发展“拖后腿”的不容回避的现实。
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方面警惕。因为,类似的“农民荒”和农民荒之下的“抛荒”问题已不是个别,且有加剧之势。这种值得警惕的现象如果不早日解决,继续任其发展下去,会让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社会代价更高。究竟如何解决?期待有关决策者能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和未雨绸缪的对策。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