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最近的一份报告称,目前,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形势十分严峻。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十个部委年内将完善“组合政策”,突出差别电价、能源消耗总量限制、问责制等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的约束作用,抑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9月5日经济参考报)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上,工信部产业司有关人士表示,“落后产能是个技术判断,产能过剩是个市场判断……”其实,如果说产能过剩的存在是一个市场判断,那么,其“内涵”便是一个“政绩判断”。
落后产能之所以称之为“落后”,在于高耗能高污染的基本特征,并非是发展的健康理性路径——污染环境、占用耕地、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这些产业性的弊端,不要说专家学者,就是普通百姓也心知肚明。但在高歌猛进的经济大潮下,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打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大旗,多干快上、无序扩张,产能越来越过剩,对环境的戕害也越来越严重。
产能虽然“落后”,但短期的经济效益和政绩效应却不“落后”——落后产能的“产能过剩”,隐喻着“政绩过剩”的权力生态。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数字指标和眼前利益,为了出政绩,不顾一切上马高耗能项目拉动地方GDP高速增长;而在短期政绩效应的辐射感召下,有越来越多的行政权力以产业振兴为理由配置资源、投入土地,大量营造政绩工程乐此不疲,这就从单一的“要政绩”变成了“政绩大跃进”,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泛滥成灾,扭曲了市场,无谓浪费资源,直接导致了“政绩过剩”——而相应的,发展模式上的急功近利也就随之异化成了权力伦理的沦丧走样。
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下,这种“风潮”有所减缓,但借着扩大内需的东风,此风又有抬头的迹象。正因为与地方利益和权力政绩密切相关,所以国家调控和规范整治的“形势非常严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遏制产能过剩方面,经济产业政策上的“组合拳”引导固然非常重要,但对于“政绩过剩”的疗治也不可或缺。无论是提高制度层面的权力监管和程序正义,还是在行政决策领域引入有效的公共监督,都是应有的题中之义。
相关评论: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坚持有扶有控 力促结构调整
营造贯彻稳健货币政策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