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贯彻稳健货币政策的良好氛围

2011年08月15日 09:51   来源:南方日报   郭楚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笔者认为,为了确保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营造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良好氛围,才能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走出“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的误区

    从历次金融危机中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以泡制泡”的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不仅不能拯救经济,反而延长了经济萧条的时间,最终只会阻碍经济复兴。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还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其结果都显示,宽松货币政策不仅不能拯救经济,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复兴。

    欧美债务危机蔓延也与宽松货币政策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失去货币政策这个最重要的调控经济运行工具,欧元区的各成员国就把财政政策运用到极致,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滥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大规模地刺激经济,以至于财政赤字与主权债务的规模不断膨胀,最后演变成了震荡全球的主权债务危机,并且成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不稳定也最不明朗因素。

    因此,当前我国必须走出这种“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的误区。

    重视解决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因此,走出这种“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的误区必须改变用浅层次手段(大规模发行货币)去解决深层次矛盾(产能过剩、结构扭曲、创新能力不足等)的弊端。

    始于2008年底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作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避免了我国经济陷入衰退,2009年我国经济因此而高增9.1%,为世界经济贡献了一半的增长。但由于其非常规的举措,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在结构调整和转型等方面的计划被推迟,另一方面,“4万亿”本身推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推高了物价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同时,也使我国经济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例如,“4万亿”的实施使得地方债务暴增,远远超过了风险控制预警线。另外,超常规发行货币也增加了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难度。2000年底,我国广义货币发行量只有13.25万亿,至2011年5月,广义货币总量已达到了76万亿。如何化解这76万亿巨额货币存量已成为今后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

    坚持回归整体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9年、2010年两年,我国货币供应高速增长事实上为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如果不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胀压力就不可能消除,粗放型的经济结构也就不可能改变。其实,2011年我国16%的广义货币(M2)的增长目标,相对于4%的通胀和8%的经济增速目标来说仍然还是宽松的。经济增速放缓是政府为了抑制通胀趋势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而实施的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今年上半年广东经济质量明显提高就是一个明证。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和粗放型增长模式比经济减速问题更加突出。应继续贯彻整体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要在兼顾经济增长的平衡中,完成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笔者认为,如果不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承受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会半途而废,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继续积累。因此,要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方向有序转变,必须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排除经济放缓的短期干扰,着力解决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关键问题,同时,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雅洁)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