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历史罕见大旱将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陷入尴尬境地:江水浩荡东去,庄稼奄奄一息。在湖北省浠水县,村民们将一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毁,原因在于这一存在明显设计缺陷的工程,通过了各级验收却一直无法启用,成为“摆设工程”。(据6月2日新华社报道)
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之重,没有亲历过现场的人很难体会。即便到过现场,以旁观者的身份面对那片干涸的感受,也很难与辛苦春耕等待夏粮收获的农民兄弟相提并论。更何况面对炙烤的骄阳,农民只能一瓢一瓢地浇水抗旱。此时,眼睁睁看着高出地面一米多的灌渠却放不出一滴水,愤懑之情可想而知。“劳民伤财”,无疑是对这种“摆设工程”最给力评价。
从“十五”到“十一五”,全国水利建设投资翻了近一番,而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大力支持下,未来5年水利投入总量和增幅预计还将明显提高。从国家层面而言,水利投资建设的力度正在逐年递增,然而全国整个农田水利体系建设却显得积重难返。大部分基层水利设施存在带病作业的问题,甚至很多地方是同浠水县一样的“摆设工程”——光带病不作业。
湖北省水利厅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小型水利设施总蓄水能力下降了40%左右,灌排效率衰减一半以上,中小泵站老损率达65%。目前,全省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也只能抗御5年一遇的灾害。
这与在长江流域防汛才被认定为头等大事有一定关系,有限的水利建设资金,大多向防汛建设倾斜,抗旱工程往往存在数年闲置的问题。可是,闲置和“摆设工程”不能划等号,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面对罕见的大旱,抗旱工程必须发挥作用。
大旱之年亦是大考之时,如果农村水利建设总是屡屡重复亡羊补牢式的错误,总是不能未雨绸缪甚至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已经出现的灾情,而是放任国家花大力气投入建设的设施成为“摆设工程”,让农民遭遇望渠兴叹,无水可用的“终端困局”,那么这种情形不仅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也伤民心。
一场大旱,让抗旱“摆设工程”现形,还有多少“摆设工程”没有现形?
让国家每分钱投入都产生效益,让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摆设工程”绝迹,至少需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建设之初的设计合理。其二是公开透明,民众监督。其三是后续使用中须有良好的维护。怎样算是设计合理呢?浠水县农业开发办副主任对水利设施成摆设的解释是“项目经过了国家、省、市农业开发办验收合格,农民拆毁灌渠是个别情况,这说明一家一户的小农思想与设计理念发生了冲突。”这显然又犯了拍脑袋决策的毛病,许多设施之所以被村民怒斥为“掩耳盗铃”的“面子”工程,就是因为在建设之时压根没有听取百姓的意见。田间地头这点事,说到底还是农民最有发言权。如果将他们的意见一概贬低为“小农思想”,最后只能落得成“摆设”的下场。不少工程,都有腐败问题,一腐败,必然偷工减料,必然难讲科学。而唯有公开透明,加强监督,才能使每分钱投资用到刀刃上,工程才不至于成为残次品。而后期的维护和监管也都需要责任落实到村、到人,才能让国家的投入不会白白打了水漂。
(责任编辑:李志强)